搜索
 

飞舞的红叶绚烂的夕阳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方童

蛇年岁末,由市中区作家协会编印的长篇小说《红叶飞舞》在寒冬中温暖面世。该小说以30万字的庞大体积,以及触及到的老年大学、社会养老等话题让人感叹。作为该书的作者,在《乐山日报》曾担任编辑记者的朱可嘉,用作家的深厚文学功底,以编辑记者的敏锐视线和捕捉事物的细腻,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夕阳晚照下,一群在嘉州大地上用体温影响自己,也温暖别人的充满朝气的老年人群像。

幼年丧父、童年离母、少年失学,过继他人屋檐下长大,15岁便进入社会奔生。翻开朱可嘉的人生履历,年少时的艰辛可见一斑。而煤矿挖煤、采木场伐木,通讯员、打字员、炊事员……林林总总的社会职业让朱可嘉感言:磨难是财富,生活是创作源泉。因为逆境和不顺,成就了一个文人内心深处那份历久弥坚的强大信念。无论是早期诗歌集《心声》、散文集《多彩的琴弦》、《守望明月》,还是杂文集《海棠随笔》,落入笔端滑入心灵的,绝没有抱怨和对人生无常的哀叹,有的只是对往事的深思、追问,对未来的祝福和守望。文字显性灵,笔端流真意,作为四川省青少年文学研究会会员,朱可嘉始终用文字洗涤着人们心中那丝蒙尘,轻轻揭开生活那层最美丽的面纱。

《红叶飞舞》是迄今为止朱可嘉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一年,而酝酿却足足五六年。从报社编辑岗位退休后,为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朱可嘉进入市老年大学交谊舞班学习。几年的学习生活,为他的生活打开了另一道大门,也开启了他的小说创作之窗。

《红叶飞舞》以纪实的手法,传记的色彩,优美流畅的叙事语言,通过华安市老年大学交谊舞班学员课内课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了一批具有不凡经历的老年大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学习的热爱,对快乐的追求所谱写的新的人生一页。在书中,作者虽写“华安”,展现的却是嘉州人,嘉州事。开篇,即展现了“5·12”汶川大地震后,乐山人众志成城捐款捐物献爱心的感人场面。小说通过捐款场面的重逢,以短镜头切割到了本文的几个中心人物身上。

作为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作者以美好的襟怀和包容的眼光,着力塑造和刻画了夏荷、李非农、王玉珏、温暖、秋实、上官兰、苏秀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退而不休,敢于创新的美女副校长夏荷;心怀菩提心、散尽亿万家产的民营企业家李非农;身患绝症,仍开朗度日,助人为乐的上官兰;“蝴蝶面孔苍蝇嘴”的莫丽华……在作者笔下,六七十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全都是“好人”,唯一的“坏人”——华安老年大学副校长梁白被作者安插其中,增强了小说表达的情节需要,凸出了老年大学的纯洁性。在《红叶飞舞》中,没有大的矛盾冲突,延续了作者在其他文本中的一贯风格,美好、文明、正直、善良、快乐、健康、和谐的元素,贯穿作品始终。无论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班委之间、家庭之间,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情感和幸福的氛围。

在体裁标签上打上传记烙印的《红叶飞舞》,个人色彩浓郁。熟悉朱可嘉作品的人大概都能从中看出端倪。李非农、秋实、上官兰等等人物,无论名字还是其经历,与作者本人都有着重叠和对应。哪怕是夏荷、王玉珏这些女性人物,其间也有作者妻子的一些影子。从生活中来,到艺术中去,坎坷的命运影像,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相遇的老年大学同学,这些都为《红叶飞舞》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素材,使得作品的可信度和厚重度得到了升华和丰富。

难能可贵的是,小说《红叶飞舞》不只是以事说事,完整地记录一个事件,而是提出了作者的个人思考和追问。在讴歌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美好境界和幸福愿景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颇有创新的社会命题——构建“寄宿制老年大学”。主人公夏荷及李非农、秋实等人构想的寄宿制老年大学在文章后半部分得以凸显和展现,该大学实行教学、生活一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老年大学,上课便来,下课便走;也不同于社会上普通的养老院,只是单纯在里面吃喝拉撒睡,风烛残年,终老归去。在这个特殊的老年大学里,它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既可以在里面上学,又可以在里面愉快地生活。小说试图为当前人们解决老有所学、所养,让“空巢老人”不“空”的社会难题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秋叶为什么发红?它是什么时候变红的?当秋风捎带嫩寒来到紫山之际,红枫、银杏、梧桐……全部在不经意间释放着自己的热情和绚丽,将它们生命中最亮丽的光泽献给了山山岭岭。”《红叶飞舞》中,主人公秋实撰写的电视剧本和小说同名,它在最后成功上演。对于红叶的暗喻,不言而喻,作者用秋天绚烂的图景,在勾勒红叶漫天飞舞给世界营造出缤纷色彩的同时,也描绘出那抹同样令人心动的斜阳,余晖中,淡定而从容,给世界辉映下一地的炫目斑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