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碗”,也有人叫做“九斗碗”,流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婚娶、新居落成、小儿诞生、老人寿辰等喜事,都要办一顿丰盛的酒席。旧时,除猪肉外,或鸡或羊必上满九碗主菜而得名。后来发展演变为上九道菜:干盘菜、凉菜、炒菜、镶碗、墩子、膀、烧白等。但现在生活好了,菜已经不只九个了。九大碗对于每个四川人都或许有一段记忆,这记忆可能产生于味蕾,可能产生于亲朋好友聚会的情谊。总之,九大碗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
现在九大碗很多人怕吃,一说吃九大碗,就意味着要送礼,当下这个社会,礼金是越送越离谱,甚至于有些人利用办九大碗来敛财,这是对九大碗文化的一种莫大的亵渎。另者,利用九大碗来显摆自己,也是不可取的,九大碗只是亲朋好友的聚会,送钱、送礼只是一种表达祝福的形式罢了。
我是不怕吃九大碗的,因为我送钱或送礼都很适度,目的也只是一种祝福或者问候。每一次九大碗都会见到久别的亲朋好友,就因为这一场共同需要参加的九大碗把我们聚在一起,才能面对面地说说话、谈谈心。再者就是我觉得九大碗特别好吃,这个好吃可能来自于小时候对农村九大碗的记忆,尤其是镶碗、膀、烧白等等。
小时候在农村,吃九大碗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九大碗宴席能吃上肉,这对于很久才能吃上一顿肉的我们,是一件值得期待的喜事,而且九大碗都是农村里厨艺最好的人做的,吃起来当然跟平时家里的菜不一样了。只要村里面哪家把吃九大碗的日子定下来,我们都会掰着指头算,总期盼早点到,能吃上好吃的,能看热闹,放了炮还可以去捡几个“哑炮”来放放……
记得小时候有次去吃九大碗是跟着村里的一位表叔到他的亲戚家去,我们家并没有送礼。在桌上,大家问我表叔我是谁,他说:“是跟我一起来吃九大碗的,带他来吃顿好吃的。”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但转念一想,只要有好吃的,管它是不是白吃呢?我又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这以后我就越来越喜欢和村里的叔叔姑姑、伯伯阿姨、爷爷奶奶们去蹭九大碗吃了。
刚工作没多久,有一位同事结婚,婚礼在城里的酒店举行,请我去吃九大碗。在一系列结婚仪式后,终于可以动筷子吃饭了,菜有很多,但我一直没有吃出记忆中九大碗的味道。但亲朋好友一起聚会的热闹倒是让我觉得,九大碗只是菜的味道上有点差异,那份祝福永远是一样的。第一次在城里吃九大碗还是蛮开心的,至少没有丢失掉心中那份对九大碗的美好情愫。
后来,在城里吃九大碗的次数多了,但感觉却越来越淡。一是城里吃九大碗大家聚的时间就是一顿饭,以前农村吃九大碗,一吃就是好几天,菜的味道越来越工艺化,档次虽然不断提高,但味道却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味儿了。
前段时间,老家的堂哥家里修了新房子,请我回去吃九大碗。我特意请了几天假,因为农村的九大碗会吃几天,好久没有见的亲戚朋友都会去,趁这个机会,想多和大家聚一聚。现在农村的九大碗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吃的三天,每天除了早饭,都是主宴的菜,只是正式日子那天的菜更好一些罢了,因为现在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九大碗当然也升级了。我原以为现在农村九大碗和城里酒店的差不多,但是吃了第一顿还是让我多少感受到了昔日的那个味道。
堂哥让我给他收礼金,当下农村的礼金和城里差距越来越小,也是好几百甚至几千,堂哥说这是因为他第一次办九大碗,以前向亲朋好友赶了很多礼,大家的回礼才有点多。让我诧异的是,有一户人家居然只赶礼20元,在这个年代,区区20元礼钱还是很少见的。但堂哥一点也不诧异,他说,那户赶了20元礼钱的亲戚是低保户,生活十分困难,平时大家都要接济他家,堂哥去请他的时候,就给他说明白了,只来耍就是了,不要赶礼,但他非得送来20元。而且这个穷亲戚专门说了,这20元是堂哥的父亲,也就是我大爷在上世纪90年代去他家办九大碗的时候赶的礼钱,他说,赶我的礼钱我都记得,就像我记得大家对我的恩情一样,这个不能忘。当时我向聚在礼堂的亲朋好友说道,“这20元是今天收的最有意义的礼金,真的应了那句话,礼轻人情重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