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命合欢树上的花朵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许德贵

美好的回忆是生命树上的花朵。我们老两口,共同种的一棵生命合欢树上的一朵,则是“与雷锋同行”。

我俩清楚地记得,在1963年第5、6期合辑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上看到了雷锋的先进事迹。记得我们看了又看,心潮起伏,硬是把恋爱的时间用在学习雷锋上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对照雷锋之语:“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的生活的岗位上。”找思想差距,添措施,由不安心教育工作,转变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还不知足,我们还将学习心得写成稿件,想在报上登出来监督我们执行。

果然如愿,1963年4月11日这天,当时乐山地委办的《跃进报》刊登了《他教育了我俩》,标题下落了我们未婚夫妻俩的名字:吴美章、许德贵。

我们的名字见了报,我们的学习效果得到承认,学校感到光荣,我们倍受鼓励。我们白天认真地以“少而精、启发式”的方式教育学生,夜晚把时间拉长,办公室关灯后,我们就回到寝室里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仔细地批改作业,深钻教材,认真地备好课。

学雷锋的“钉子”精神,我们有空就挤时间家访,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我未婚妻教的一个学生,因为看了民间故事《后娘像狼》后,对其养母不礼貌。她硬是多次走访,还叫班上学生写命题作文《我的母亲》,并叫班上两位对养母好的学生帮助他,终于把这个学生思想转变好了。

转瞬间,我们结婚了。但我们仍把学习雷锋作为一件大事来做。我们还不时把《跃进报》上刊登我们的文章拿来读。这篇稿子好象希望之灯,一直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坚持“与雷锋同行”。

1965年,我俩读到了王杰同志英勇牺牲的事迹和日记。我们决心进一步学习雷锋,进一步将雷锋精神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后来,我在煤油灯下写了一稿《像学雷锋一样学习王杰》,投给报社,很快在1965年12月3日的《跃进报》上刊登出来了,我们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

雷锋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从王杰的事迹中,我看到雷锋的精神在指导他,而我们呢?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完美了吗?

学生事无小事。在抓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他们的思想情绪。比如我教的一个学生,她的奶奶死了,天天悲伤哭泣,人也瘦了,学习也学不进去。我找她谈话,情绪好些后,我叫她回生产队调查每一户人家,写一篇题目叫《没有亡人之家》的作文。可是几天后,她不好意思把作文本交来,我翻来一看,一个字都没写。问她原因,她说:“每家都死过人啊。”

于是,我对她说,交白卷是我预料到的,没关系,你懂得你奶奶的死,是人之常情。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用学习成绩来报答奶奶,这才是我最需要的答卷。

“5·12”汶川大地震时,峨眉地区波及很大,我住的这栋楼房摇晃得十分厉害,人都站不稳。二楼有位“林老”,80岁了,走不得咋办?我用劲敲着他的铁门,不知敲了多久,不知喊了多少声,也没喊应。幸好后来地震减弱,我才放了心。事后我们谈起那天的情形,他说耳朵不好没听到我在敲门。不过他十分感激,还赞扬我有雷锋精神。

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很多人和事,人也就是为遇到对方而存在的。真正的相遇是没有约期的,真正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相逢是一种注定的却无法永恒的邂逅。如像我们遇到雷锋,遇到了上述的学生、老师、老人。我老伴退休后,在退休老师活动时,总爱帮一名视障老师的忙;我退休后,继续帮助一个有手残而志不残的文化馆的业余故事员捆书送上峨眉山去批发。10多年来,他结了婚,孩子也已参加工作。助人为乐情常在,他对我非常非常好。

学雷锋精神贵在永久,不能说“雷锋三月回来,四月走了”。不能说“学王杰,忘记了”。雷锋虽远离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这无形的精神应融进我们的血液之中,我们要永远“与雷锋同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