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幅明
1
看到《一地黄金》,便想到淘金者。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用在此处,也许可以理解为:生活中不是缺少黄金,而是缺少淘金者。淘金者的第一要义是发现。发现需要慧眼。
2
《一地黄金》来自书中一首同名散文诗。用作书名,它的意义延伸了,自然让我们想到全书的作品。
3
诗人眼中的黄金是什么?
是一只怀念精神家园仓惶飞来的鸟。(《武庙的命运》)
是废墟上一块刻着“清”字的砖。(《怀念一块砖》)
是一具坚硬如战马灵魂的拴马桩。(《寂寞的拴马桩》)
是深邃智者核桃树,长久圆满桂圆树,剔透细腻黄桷树。(《三棵树》)
是一块沉默不语的石头。(《学习石头》)
是充满智慧的兔子。(《狡兔三窟》)
是一棵无名小草。(《草说》)
是修炼千年的银杏。(《一地黄金》)
是向大地低头的牛羊。(《抬头望天,低头沉思》)
是开窍的音乐。(《沐浴灵魂》)
是红军走过的羊肠小道。(《夹金山下,红军小道伸向远方》)
是父亲坟头的一棵树。(《一棵挺直的树》)
是敢于表达爱情的夜莺。(《向夜莺学习抒情》)
是竹。(《蜀南竹海小拾》)
是渺小的蚂蚁。(《秋天的小蚂蚁》)
……
4
诗人眼中的黄金是什么?
是与人类精神息息相通的万物。
是现实与历史穿越中的亮光。
是真,是善,是美,是爱,是诗意,是价值观。
唯独不是金钱。
5
发现之后是采冶。
冶炼是技,过程贯穿着道,成果显示在文字上。兰波在《地狱一季》中有一章著名的《语言的炼金术》:“我发明了母音的颜色!A,黑色;E,白色;I,红色;O,蓝色;U,绿色。我确定了每个子音的形态和动作,迟早有一天,我会用天然的节奏,来创造一种可被一切官能接受的诗歌语言。而其中的奥秘,只有我自己知道。”
徐澄泉也有他自己的语言炼金术。
他追求简洁,纯净,质朴,准确,飘逸。
《马庙传说》是代表作之一。“马庙无马。马庙有煤!”仅用八个字,道尽历史与现实。“木楼。青石板。小酒馆。铁匠铺。煤码头。”像电影镜头徐徐摇动,交代出故事的背景。“远山和近水。马庙的风景,正被那个斜倚在酒幌下的女子,用多情的目光和痴迷的心,十遍百遍千遍地抚摩,一直望到秋水深处。”女主角出场。诗人没有写她的外表,只写她“多情的目光和痴迷的心”。她在看风景,且“十遍百遍千遍地抚摩”那风景。“夕阳西下。一叶扁舟从马边河以远漂下来,一个汉子从太阳的光辉中飘上来。”谜底揭开,风景出现了。“漂”与“飘”二字极妙。此时的景,是主观之景,女子心目中的景,诗画交融,似梦非梦。“这个粗鲁的汉子,只在酒馆门前一顿,抱起美人就跑。木楼里,隐隐传出幸福的声音。马庙,坠入夜的深沉。”男主角走入近景,举止有失斯文。但它符合掘煤汉子的性格逻辑。三百字,写活了一个酒馆痴女与掘煤强汉的爱情传奇,野性又不乏浪漫的地域风情。不靠离奇的情节取悦于人。魅力全来自语言的炼金术。
6
一部编年体散文诗集。5年间写出170章,称不上高产。谢冕先生曾告诫诗人们,慢一点写。快,容易粗糙和滥情;慢,则可由节制而达精致。《马庙传说》、《一地黄金》一类作品,无疑是慢慢写出的。诗集中还有不少超短篇,一章仅有几十字、百十字,简短且不失精致。如《最美犍为》(十七章),几乎篇篇珠玑。但有的作品,似乎写得快了些。如《草说》,话说得过满、过实,艺术的境界反而缩小了,读者失去了再创作的余地。
说起快,有一种情况需另当别论,如里尔克的《军旗手的爱与死之歌》,激情犹如喷泉,想慢也难。这样的作品可遇不可求,靠天赋,也靠天意,并非人人都能遇到。
7
徐澄泉是一位行吟者,思想者,又是有着士人情怀的社会担当者。
在他足迹游历之处,总会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最终写进他的散文诗里。一块不被任何人关注的废砖,引起了诗人的思索:“路过被毁的武庙,我用灵感捕捉到那块废砖异样的目光。一缕耀眼的光,从砖块的骨子里射出来。一个清晰可辨的‘清’字,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目睹一块砖,我发现了抒写的理由,怀念的依据。”(《怀念一块砖》)看到一棵树,他要找出这棵树之所以挺拔的内核:“西风在旷野为谁悲泣!我沉睡多年的父亲被它惊醒。我从来没有倒下过的父亲,又以一棵树的姿势站了起来。点头。微笑。编几段笑话。父亲生前的这些好手艺,并没有因为时间、流水、灰尘和荒草而锈蚀斑驳。此时,这棵树站得笔直,它在模仿我父亲的做派吗?”(《一棵挺直的树》)徐澄泉喜欢在游历中穿越历史,进而反思现实。如《西游记》十二章,章章都有历史,章章都有现实。
在民族遭遇灾难时,徐澄泉感同身受。他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那只手,那只著名的小小拳头,攥成钢铁,攥成意志。它用力一挥,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就从高山之巅,就从江河之渊,与飞鸟和蛟龙一起升华。”“毫不犹豫!我也伸出自己的手,加入到浩浩荡荡手的行列。”(《2008,在地震废墟看到一只坚强的手》)徐澄泉写过《让散文诗“硬”起来》,他谈到内容的“硬”与形式的“硬”。他是这一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他从不写猥琐的小情调。即便写一只蚂蚁、一棵草,我们并不感到弱和小,字里行间依然是充盈着文化意蕴的大情怀。
他的骨子里含有先贤的钙。我们从《粽子回归民间》、《踏寻邵伯温的遗梦》、《与薛涛做邻居》、《一位诗人的农耕愿景》、《像苏东坡一样好竹》、《石门山隐者》等作品里,感受到历史血脉在诗人身上承传不息的轨迹。
8
徐澄泉认为,散文诗的“硬”包括形式上的创新。他是散文诗艺术形式的自觉探索者。《一地黄金》里的作品形式多样,新意叠出,有的可谓别出心裁。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为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他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当石头遭遇良心》是寓言体,人与鬼的对话。《神仙中人:冒辟疆和董小宛》是用散文诗写的书评。《铭戒九一八》是古风兼打油写就的铭戒文。《月饼很忙》是讽刺体,无情讥讽了当下变了味的世风。
散文诗长于抒情,但徐澄泉慎用抒情。他的节制能力,显示出他的追求与成熟。
9
犍为并非徐澄泉的出生地。长时间在犍为工作和生活,便渐渐滋生出鱼水般的故乡情结。他的血脉里流淌着犍为的河溪。他敬仰犍为的先贤,更佩服犍为的当代愚公。《一地黄金》里最好的作品,大多与犍为有关。犍为人杰地灵,富庶美丽,素有“金犍为”的美誉。作为淘金者,《一地黄金》是徐澄泉献给第二故乡的深情恋歌。
缕缕炊烟在高雅的诗集里升起。读者的心田弥漫着丝丝乡愁。树木泥土传递着温馨。它让人想起回家的路。
(作者系河南文艺出版社原社长,著名散文诗作家、散文诗评论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