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永泉 周国辉
“4·20”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重灾区宝兴县灵关镇受灾群众安置点上,一位身着迷彩服的武警中尉时而指挥拉帐篷、时而亲手托起支架、时而抡起铁锤敲打地钉,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滑落,身上的衣服早已被雨水淋湿,但又很快被他的体温烘干。他声音沙哑,刚毅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一旁的张大妈悄悄告诉笔者:“这娃娃犟得很,连续几天都在不停地干,我们劝他休息一下,可他老说不累。”
这个“倔强”娃,就是武警乐山市支队四中队排长李川。
芦山地震发生后,李川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几天下来,这个原本文静单薄的汉子不断挑战身体极限,耗尽所有精力实施抢险救援。他说,我的家乡曾经也是地震灾区,这样刻骨铭心的痛我最懂,只有努力救援,才会减轻灾区的伤痛。
李川的家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北川县禹里镇,当时,他是武警乐山市支队的一名列兵,突如其来的灾难将他的家毁于一旦,并且无情地夺去了7位亲人的生命。远在警营的李川悲痛万分,但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了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奋力救援,北川重新站立,他的家重新站立。几年过去了,李川一直把那份恩情埋藏在心里,默默地变为干好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他从列兵成长为了武警中尉警官。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正在绵阳参加反恐集训的李川主动请缨,跟随救援大军第一时间赶到宝兴县灵关镇。由于山体滑坡,道路阻断,车辆无法前行,李川心急如焚,深知失去亲人的悲痛,于是,他主动担负先遣任务,率领10名官兵徒步奔袭。一路上,余震不断,飞石不断,李川与战友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并不断向后方部队报告前方路况,担负警戒任务,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辛努力,部队安全顺利到达灵关镇。
面对支离破碎的灾难现场,李川心如刀绞。“快,先救人,”李川悲痛而不凌乱,随即与战友们展开生命搜救。“下面有没有人?下面有没有人……”他和战友们冒着余震穿梭在坍塌的房屋中间,不断地呼喊、侧耳倾听。忽然,他们看到前方一男子正趴在地上朝水泥板的缝隙里呼喊,李川和战友们迅速冲了过去,从该男子的哭诉中得知,他叫赵建,怀孕8个月的妻子被埋在里面。“必须马上救人”,他们让两名战士担负警戒任务,观察余震,疏散人群,李川和几名战友迅速展开救援。坍塌的墙体、木头、砖块、瓦砾错综复杂,经过奋力搬捡,终于听见了孕妇的呻吟声。李川一边观察现场,一边冷静思考,寻找入手点,凭借在部队学到的救援经验,他决定采取由上至下清理垮塌物的方式实施救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官兵们终于看到了压在木板和砖块下的孕妇的身影,李川冒着危险探身进去,抱住孕妇的腿,一点儿一点儿慢慢地向外挪动,成功将孕妇救出。此时的李川大汗淋漓,双手被杂物划破了皮,鲜血直流,而他全然不顾。
地震使得灾区一片混乱,有的受灾群众十分恐慌,恨不得马上远离这里,有的却呆在自己的家旁,不愿意配合转移到安全地带。每天夜晚,忙碌一天的李川总是带领战友们走村入户,向群众宣讲防震常识,引导群众不要恐慌,勇敢面对自然灾害,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重建美好家园。同时,他们指导灾区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劝导部分受灾群众要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积极配合,安全转移。
4月22日晚,李川带领队友来到三兴石材厂附近,挨家挨户查看,了解受灾群众生活情况,这时,火堆旁的一家3口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只见一位60岁左右的大娘抱着孙子和孙女,神情呆滞,两个孩子无精打采地啃着干粮,李川立即走过去询问,大娘哭着告诉他:“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房子震垮了,东西被埋了,现在生活都成问题了……”李川立即将随身携带的350元钱和少许方便面、矿泉水塞到大娘的手里。第二天一早,他又率领10名战友来到大娘家,帮助清理垮塌的房屋,清出可用物资,搭建帐篷,主动联系在外打工的儿媳。亲身感受到武警官兵关爱的大娘,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
随着道路的不断抢通,四面八方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送灾区,灵关镇成了救灾物资中转站,李川更忙了,没日没夜地接收搬运、分发物资,渴了饿了就忍着,从不轻易享受任何一丝“特权”,战友们都劝他休息一下,但他怎么也不肯。
24日,灵关镇天气突变,一场大雨即将到来。李川立即组织青壮年顶着呼呼的大风,一边向大家传授搭建帐篷的方法,一边将伤员和贵重物资进行转移……
一处忙完,他又奔向另一处,瘦弱的身影如同永不疲倦的陀螺始终忙碌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