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定稿》二三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黄潮

这几天腰椎间盘突出,不利远走,就在书房盘亘,顺便把工具书归类。1936年,兼有字典和百科全书性质的《辞海》首次出版,“辞海”二字古朴庄重,系集汉代石刻《石门颂》字。当时的主编有四人,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我的藏书是1981年1月由中华书局缩印出版,上下两册,17元。1953年秋天,毛泽东同意修订旧版《辞海》,交给上海市办理,还是由原来的主编之一舒新城筹备,成立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0年舒新城去世,陈望道继任主编。1965年出版《辞海·未定稿》,抛弃了原来封面上的两个汉代《石门颂》集字,改由主编陈望道的手书,也是上下两册,内部发行。为了减少书籍的厚度,纸张选用了当时最好的道林纸,那纸张后来成为印刷毛主席语录的专用纸,我没有这一版。现在的收藏是根据1965年版,经过修订于1979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三卷本,120元,说是向建国三十周年的献礼。

现在我要说的是1965年版的《辞海·未定稿》。1973年,我生活学习的土地上只有8个样板戏和几部打仗的电影,小说也只有《金光大道》、《艳阳天》等几部作品。就在这蛮荒的日子,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已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有一天,同班同学毛喻原说他有一个大朋友,姓王,是乐山一中66届的学生,他居然有全套的《辞海》。那时候,我除了知道新华字典,其它工具书一概不知,都是住在沙漠中的人,老毛没有独自享受,经过申请,王姓大同学同意老毛带我一起去他家瞻仰《辞海》。并约法三章,一不准告诉任何人,二是看书需净手,三看书时间的长短由王同学决定。

王同学住在泌水院,那时候的泌水院,前面是乐山肥皂厂,后面就是一大片民居。即便有一两幢旧时留下的小洋楼,也淹没在乱七八糟,毫无章法的建筑群中。记得王同学的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渠,许多年以后,画家郭志全教授说,1949年以前,泌水院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来自黄家山一带的溪水蜿蜒曲折走过,最后汇入竹公溪流入岷江。是时,乐山的许多达官贵人都在泌水院修房置业,王同学家可能是过去的大户人家,成分高,所以做人做事都小心谨慎。我第一次去是在晚上,转弯抹角,又没有路灯,走得踉踉跄跄。王家的电灯泡大概只有15瓦,幸亏我们的眼睛好,王同学叫我们不要说话,静悄悄地呆着,他从床底下拖出一口箱子,拿去面上的衣服,捧出一个布包袱,层层打开,里面就是我们朝思暮想的《辞海·未定稿》。王同学看了看已经用报纸蒙蔽的窗,小心翼翼地把书放在桌上,他怕我们把书翻坏了,想出一个办法,让我和老毛找一些词语,由他帮我们查。记不得当初问了什么,反正这本书就像稀世珍宝留在我的心中。

后来知道王同学喜欢抽烟,我和老毛凑钱买了香烟给他,王同学就放手让我们看书。为了加强记忆,在浩瀚的百科全书中找到当时最想知道的知识,我们选择了欧洲文学作为重点摘抄。老毛从嘉乐造纸厂找了白板纸,切成32开,《辞海·未定稿》上下两册,我们一人一册抄写。于是,巴尔扎克、福楼拜、雨果、卢梭、屠格涅夫等等文学大师的生平介绍,主要著作都被我们抄在一张张纸上。王同学看见我和老毛如醉如痴地沉浸在知识的大海,好像没有回头是岸的样子,就说家里人通知他把书收回去,看在校友的份上,让我们把书拿回家看一个晚上。呵呵,那天晚上,我和老毛在五丝厂的宿舍熬了通宵。

那真是一个枯燥的年代。还有一个插曲,王同学家住的是正房,紧挨他家的墙壁有人搭建了一偏坡房,住着一个画家,进进出出的门开在最矮处,进出都要低头。窗子没有玻璃,屋子里黑黢黢的,画家用他画的花草点缀,那些花花草草似有生命,温暖着那个又黑又破的家,后来听说画家叫刘朝东,是乐山著名的花鸟画家,这是后话。

我和老毛摘抄的欧洲文学家们,被毛喻原装订成一本书,刚开始还在乐山一中流传,后来上山下乡当农民去了,就不知道流传到哪了,还在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