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弘扬与保护民间文艺期待亮相和出击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宋亚娟文/图

娥眉传裳,起舞蹁跹。新年伊始,峨眉山市阳光假日酒店,近10名身着汉服的女子在临时搭建起来的T台上,用48套或华美或典雅或端庄的汉服,为我们演绎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唯美与大气。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暨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年会”的一个表演内容,来自乐山洪福缘汉服社的这场盛装出演,为期待新气象的乐山民间文艺增添了一道绚烂的风景,也昭示着在弘扬与保护之下,一些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正从默默无闻走向聚光灯闪亮的台前。

“寻找精神家园之路”,这句话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自谦对民间文艺工作的一句概括性表达。他告诉记者,对民间文艺的守望和寻找,注定是条孤独与幸福交织的道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民间文艺的传承与保护需要集合全社会各方的力量,在这条帮扶之链上,缺一不可。

交流展示出版书籍活跃的民间文化

年会上,一段关于峨眉山指画的视频吸引了众人的注意。作为峨眉山民间文化的奇葩,峨眉山指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的指画传承人、峨眉山市图书馆馆长林栩全力推动指画艺术的发扬和传承,通过办展等多种形式让峨眉山指画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去年4月,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的“品仙山名茶、观峨眉绝技”文化活动上,林栩现场展示的指画《金鱼图》技惊四座,人们无不为指画瞬间制造的审美艺术所折服。

与峨眉山指画一样,2013年,频频与社会文化活动接触的还有夹江年画、夹江金钱板,以及马边彝族毕摩文化。

去年年初,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文殊坊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首届“文殊坊”杯非遗手工技艺精品邀请展开幕。在这次邀请展上,照例,夹江年画再一次大丰收,获得两个银奖。

夹江年画被各种大赛和奖项青睐并不稀奇。回顾近年来夹江年画在全国各大非遗展走过的道路,几乎没有交出过空白成绩,这也说明它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非浪得虚名。

创新内容形式、赋予不同的表达载体,近年来,夹江年画和夹江竹纸技艺、夹江陶瓷紧密联姻,缔造出多个文化结晶体,以文化组合拳的方式赢得了市场的回应。

在夹江,金钱板老人史生荣依然是个不老的神话。近八旬的老人,至今仍旧活跃在各种民间庆典的舞台上,并周周坚持到乐山某学校为孩子们上课传授金钱板技艺。而在马边,当地彝文化守护者曲比兴义却在积极推动彝族毕摩文化现象的研究,去年,他一共出版4本专著表现彝文化的精髓。

《即将消失的文明》,这是市作协副主席、民俗文化研究者徐杉推出的一本关注现代文明的专著。她说,“有良知的人应该积极参与到传统文明的传承中,自觉构建新的文明。”

尊重艺术关注生存

建长效“激励机制”

“乐山拥有90多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乐山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乐山丰厚文化的体现。”郑自谦告诉记者,在保护和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对传承人的关爱和保护。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我市因为一些非遗传承人的遗憾离世,造成文化项目的断代,面临失传的险境。例如早已灭绝的乌龟灯,人们已经很难再看到的铜河号子、铜河花灯,“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我们的文化将会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苍白处境。”郑自谦对此深为忧心。

郑自谦介绍,在犍为有着一定知名度的民间文化老人彭开炳去年离世,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厚重的《犍为民间歌谣集》。在这本集纳了犍为各类民间歌谣的“大全”中,还能依稀看到老人深入乡村和田间地头做“田野笔记”的身影。2012年9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大会上,为表彰那些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民间文艺的老一辈工作者,包括林木、黄元忠、史生荣等在内的老民间文艺家们,因卓著贡献而荣获“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家”光荣称号。

“尊重艺术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郑自谦说,目前,由于社会关注度低,以及缺乏相关文化帮扶资金,大多数民间文艺工作者凭借一腔热忱,自费投入研究和采访行动,大大制约了基层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实效和热情。

“有的研究和收集计划搁浅和夭折,有的面临前功尽弃的遗憾。”郑自谦呼吁,相关单位和部门应该将民间文化保护落实到资金和行动中,建立一种有效长期的激励机制,让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以从书面走向行动。

创新思维出版“大典”

传统寻求新突破

五彩变幻下,如梦如幻的沐川县城沐溪河畔渔歌悠扬,诗情荡漾。依托自然山水,融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自去年出炉以来,一直备受各界好评。

对于这出堪称沐川民俗文化大观的山水实景剧,市文联常务副主席甘良给出了积极评价,并称:“这是民间文化尝试变脸的一种新突破新变化。”

甘良说,《乌蒙沐歌》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是乐山民间文艺的闪光点。他曾经陪同新西兰的友人观看该剧,没想到见多识广的老外异常激动,“没想到在四川这样一个山区小县,有这样一台艺术性和感染力都那么强的原生态演出。”民间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

甘良指出,发扬民间文化,需要创新思维,只有通过不断求变,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找准切入点,才能寻求到生机。

2013年年末,由市文联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乐山民间文艺大典》编写工作正式启动。大典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民间音乐(含器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民间竞技”8大类80余个项目,涉及乐山各地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

“这本书汇集了全市民间文化工作者30多人参与,我们力争发挥所有人的能动性,群策群力,出版一本50万字的精美‘文艺大典’,从内容、装帧到纸张,为读者捧出一本能够传承下去的典藏图书。”郑自谦告诉记者,目前,该书各项编写任务已经落实下去,预计2014年3月编写工作结束。

“民间文艺家协会汇集了一大批各个年龄阶层的文化工作者,既昭示了这个集体的活力,又显现了实力。大家要拧成一股绳,将民间文艺的不朽魅力传递到更多人的面前。”甘良希望,在成果之下,乐山民间文艺期待更精彩的亮相和出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