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艺术实验学校陈晓燕
内容摘要:尽管在鲁迅作品“大撤军”的现在,但初中语文课本上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仍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话题。换种视角来解读,既是老师赋予作品更新鲜的生命气息,又是情感价值观上对学生的一次新的熏陶。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解读
2009年,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鲁迅作品“大撤退”;2012年,初中语文课文开始删减鲁迅作品。2013年后,语文教材更关注现实,2013年六月,乐山市语文中考散文阅读就选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疯狂的白菜》,似乎鲁迅先生那清瘦的面庞,两撇八字胡,犀利的目光已渐行渐远了。
但鲁迅思想的深邃性,文体的多样性,文学成就的丰富性,作品对中国人的深刻洞察力,都注定了我们的课本还远没有到抛弃鲁迅作品的时候。
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保留的鲁迅作品有:《孔乙己》《故乡》《阿长与山海经》《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虽相较作品选入鼎盛时期的31篇多有改变,但现在仍是几乎每册一篇鲁迅作品的保留。那么,语文老师在讲授鲁迅作品的时候就不能“个个击破”,应该有个系统的课题,并以此贯穿初中语文的鲁迅作品的教学。
在老师、学生与鲁迅作品的对话时,首先要关注特殊的书写:“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不知从那里”(人教版七下)“顺顺流流”(人教版八上)“烂熳”“穿衣服太模胡了”“喝采”(人教版八下)“检贝壳”“展转”(人教版九上)“钞钞书”(人教版九下)等。究其原因是多种的:可能为当时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很多字词和语法的运用都有转型时期的特征。另外鲁迅的文章多内容大于形式,他不太注重遣词造句的规律化,且有“错别字”。将鲁迅先生的别字归为“通假字”,既有他自身地位的缘故,也有时代的局限性。
其次是特殊用语和语言运用。比如“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类似的的语言表达,这些也是鲁迅作品中常值得玩味的地方。汉语是表意的语言,即使不符合语法和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是可以允许的。在赏析这样的文字的时候,要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文段中,作者的写作目的上去思量。如“大约的确”看似矛盾的表达,既有现实的呈现出没有看到孔乙己的状态,又有一种哀鸣,像孔乙己这样的人结局也必定是悲惨的。
作品中长句的形容词连用也是鲁迅作品的一个特色。比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等。鲁迅作品中形容词的叠加是没有规律可言的,按照现在的语言习惯,“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是否表达为“夹着船头潺潺的激水的声音”更符合语法习惯?所以在理解作品语言时要以意为主,形式次之。
文段篇目的内涵和思想。有人认为,鲁迅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其实,初中语文课本所保留的篇目既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又很符合初中生学习的特点。如《藤野先生》,鲁迅提到的清国留学生“标致极了”,作品也是对现实生活中许多留学生的真实反映,空揣个人家庭国家的希望求学,却荒废学业,甚至做出许多荒唐的举动来,这正是现代清国留学生,而鲁迅在作品中弃医从文的举措正是很好的实际地阐释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想。
在精心地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没有深涩的杂文,没有强烈的嬉笑怒骂的文字,只有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懵懂,成年的睿智,这些作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又充满对现实生活的映照,所以笔者建议老师不仅不要厌烦鲁迅的作品,而要精读并且结合当下的生活,让每一篇作品都充满灵性。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所说的一堂好课的四个标准: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在讲授鲁迅作品的课堂上,传达知识方法的同时,将鲁迅先生的生活和思想境界传达给学生,就是一堂好课的最好尝试。让学生不仅是和文字对话,而是和鲁迅对话和一个时代对话和自己对话,这样的课文的解读才是立体化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容易产生思想共鸣碰撞思想火花的课堂。
索
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