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小霞:改良口味媲美正宗过桥米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刘英文/图

王小霞,熊老大米线的日常主勺,每天要卖出三四百碗米线。35岁的她却已经卖了13年的米线,吃过经由她手熬制出来的过桥米线的人,有的已经从小学生吃到了大学毕业,曾经有云南甚至海外的游客吃过也会大声点赞,还有人奢望能打包寄给外地的朋友一饱口福。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王小霞和她的熊老大米线,是如何一步步通过努力,走向有口皆碑的“民间厨神”的行列。

这一期民间厨神,我们一起来了解王小霞,和隐身在婺嫣街繁华闹市的米线小店。

无心之言

成就熊老大有口皆碑

13年前,当王小霞还在跟自己的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公恋爱时,她完全没意识到,当时恋人的一句话不仅仅只意味着是一句普通的相互了解。

“你会做饭吗?”

“会啊,怎么了?”

“以后我家的熊老大米线,你来当掌柜,好不好?”

回忆起当初那一段对话,王小霞后来才明白,自己的无心之言会被老公当真,也就是在这接下来的13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熊老大米线的每一锅高汤、每一勺米线,都注满了这个女人辛勤的付出。

“要做云南过桥米线?”王小霞说,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就经常爱吃,可是要自己动手做一碗,甚至要把水平操练到人人爱吃的程度,在当家之前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从最开始的汤汁的熬制、米线的火候,到配料的选取,王小霞的每一点手艺,都经由自己老公一点一滴的耐心教授。

1997年开店,2001年嫁到熊家,17年历史,王小霞和她的老公一起,把熊老大米线坚定的做了下来。17年时间中不仅赢得了忠实的回头客,也博取了良好的口碑。“有一次,一个云南来的游客走到婺嫣街,看到乐山的街头敢用‘云南过桥米线’当招牌,他很惊讶也很好奇。”游客特意点了一碗清汤一碗红汤,尝过之后大呼过瘾。没想到第二天,这个游客就把自己的朋友又带来一起品尝,还大赞说比云南当地的米线更入味鲜美,对熊老大米线的介绍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别无分号

打造熊老大纯正口感

每天清晨,王小霞会和工人一起去临近的湖泊所菜市场选购原料,精选的五花肉、整齐的排骨、娇嫩的豆芽,王小霞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一开始她就认为,只有在选料上过得了自己的关,才能赢得顾客的心。就算到了后来,和菜市场的商贩们熟悉了,不用每天再跑摊子,但当熟悉的菜贩送货上门时,她仍然坚持不好的原料坚决不收。

那只是辅材,至于做米线最重要的主材——米线的供给绝不是随随便便找一家加工店就能完成的事。这些年来,王小霞始终坚持在同一家米线加工厂进货,“柔而不脆,弹而不黏”的特性让王小霞的熊老大米线入口的口感别具味道、回味悠长。

其实熊老大米线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王小霞的老公熊先生,和乐山大街小巷里遍布的马骥米线的当家还是亲戚关系,两家人逢年过节就会坐在一起,唠唠家常,说说米线制作的经验和技巧,强强联手,“提起婺嫣街的熊老大米线无人不知。”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可和马骥米线不同,熊老大米线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想换换口味的好吃嘴如果想尝尝熊老大米线,别管距离远近,只有去骛焉街才能吃到。

为什么没想过把生意做大?熊老大米线开店至今17年,仍然身处闹市一隅,宁愿满堂坐满也从没新开分号,其中原因又是为何?王小霞说:“我想把更多的时间抽出来陪陪家人,孩子刚刚8岁,家里也有两个老人要照顾。”她觉得钱是赚不完的,赚再多的钱最后也不过是为了让家人开心,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形成了如今熊老大米线不急不躁的开店风格,也让熊老大米线的口感一直纯正至今。

“大厨在民间,美味出私房。”好吃不过乐山,说不尽的乐山各色美食,道不完的乐山美食故事,而这些美味都来自乐山藏于民间形形色色的大厨们。如果你吃过让自己难忘的菜肴,如果有某家餐厅征服了你的味蕾,请你把线索提供给我们,《乐山日报》美食版将连续推出乐山“民间厨神”系列报道。

联系邮箱:290828073@qq.com

微博互动:@乐山掌上商情美食

交流QQ群:298201079

所属餐厅:熊老大过桥米线

地址:中心城区婺嫣街51号

拿手菜:过桥米线酥肉米线

推荐人:网友“小白”

推荐理由:中午的工作餐几乎在这里解决,酥肉米线味道超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