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
三十年一回眸,乐山的摄影家们用一帧帧响亮的篇幅,闪烁了我们久已麻木的双眼。一千多幅照片,张张都是那么鲜彩而寓意深邃,不得不让我们用篾条刮眼睛。这些美是自然的永恒,却又透着177位摄女摄郎们的心血与汗水,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发现,发现生活中的至臻至纯,至善至美。除了眼睛,还有内在的修为,做人的本真,做事的和善,只有这样的结合,才有如此动人的发现,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也感觉出一点点遗憾。那就是取名,不少照片,在取名上,匠心独运,片与题,相得益彰,然而仍然还有一些就趋于平淡,有些竟使本来好的东西,因名反而落俗。
我一直以为,每帧照片中一直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摄影家们最关注的东西、内核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照片的“眼睛”,也就是我们说的灵魂,只有这一点打动了读者,读者才有愉悦与赏心。而片名,又是这帧照片的另一个“眼睛”,这个眼是路标,也是启迪,它指引我们去感受,去作更大发现空间的周游,而不少作者恰恰忽略了。其实,取名也是艺术,其实,取名也反映了一个摄影家的文化积淀。这其中,有三幅是不同作者拍的九曲黄河,一幅取“九曲黄河”,一幅取“华夏之光”,一幅取“生命之源”。后两个取名都寓意深刻,因为黄河称我们的母亲河,而“九曲黄河”直白了一些,即便调一下,“黄河九曲”那也是动宾词组,也有动感,比名词词组的“九曲黄河”要生动一些。照片取景反映一个人的审美取向,取名也反映修养。当然并不是每一帧都要出奇,只是该多作思考,然后落笔。其中一帧“眼不见心不烦”就很有趣味,一白发,一红颜,各人相背而闭眼,也许是巧合,但拍摄者抓住瞬间,又在取名上另辟蹊径,得到了不同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的效果。“蓝色鸣奏曲”也是不错的思维散发,这是一帧雪地当中因栅栏透过阳光造成的影像。但此题一出,新意飞扬。“赶集”也用得好,虽是直取,但寓意不同,一道瀑布上一个背篓女子,她蹚水去赶集,这是直取,但水流奔腾,且不也是“赶急”。“朝圣”也有类似寓意,此中之圣有佛,但远山横卧,云岚如海,且不也是“神”,同样的“谁持彩练当空舞”就借了毛泽东的一句诗,而这个“彩练”是一山峦上多彩的庄稼。谁持?当然是生活在此的民众,同一个作者的“距离”反映苏稽古桥上的现代人与老年人,就不如取“足迹”更有韵味。再比如“西双版纳泼水节”本是好片子,满天飞舞的水花,欢快的人群,如果取“飞雪满天”且不更好?有个女作者,两幅都是直取,但并不呆板,“魔影大峡谷”因光线原因,峡谷五彩纷呈,一个魔影,尽在不言中,“塔吉克女人”也是,这一类如果要去独创新意,反而会弄巧成拙。再比如,“中国情节”、“峨眉新雨后·大件船起航”两幅都是好照片,名却都不响。第一幅是一个像罗汉的外国人坐在石刻罗汉前,两个都近似。直取“罗汉”好了。另一幅背景是起伏的峨眉山、桥,近处是水,直取“起航”多好,取名一定要遵循少笔墨、多寓意,如写诗,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包括“伍明佛学院”,灯火灿烂,直取“繁星满天”多好,因为大多数人都知是此地,“大风顶诱惑”就是一片花海,就用花海,一派清新。这里面用心取名的也不少,如罗庆祝、王建军、左江、杜明银、李良群、韩爱军等。
特别用心的,会让读者感受不一样,比如宋道君的“信天游”,一个画面是架线工在铁塔上虚化的影,而镜头是仰拍上去的,就别出心裁,陈一华的“事事如意”是一个孩子在树上摘柿,一语双关,特别应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谢克俭的“头等功夫”是拍一个理发者的专注与专心,既是头上的,也是讲功夫的。既双关,又谐趣,图文不说都并茂了。
综上有几句心得可告:照片取名,一要准确,二要紧扣画面,三要体现图背后的深意,四要与生活结合,与趣、巧、谐相结合,比如双关、借代、谐音、借喻、诗意化等。要做到此,必须大量阅读,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赋、格言、警句等。要让读者看了照片有所获,有所会心,有所愉悦或有所启迪。在影展上,有一幅姚明与我市小运动员一起的照片,标题就叫“姚明与小运动员”,为什么不取“高矮要比”呢?因为两人都叉手抱胸,有比的动态,而两人一高一矮,乐山话“高矮”要什么是非要怎么的意思,书面语就是较劲,他们既是高矮,又是较劲,一语双关。
要点评还多,限于文字,就此打住。图好更要名好,有响名才能名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