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雪”过后深冬养生进入准备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乐山日报
-->

■本报记者程和平

转眼间,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已经过去10多天了,季节已真正进入深冬了。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了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内热不清最易患感冒

“小雪之后,往往吹的就是偏北风了,这让天气显得既冷又干。”据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刘方柏介绍,干冷的天气加之如今良好的供暖条件,让很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燥热感,天气的干燥和体内的燥热又会消耗人体内具有滋润功能的津液,让人口唇不适、皮肤干痒,而内热不清,导致的结果就是易患感冒。因此,刘方柏建议,大家不妨沿用一些秋季滋阴的食材,如百合、银耳、莲子等来清除内热,保养身体。

温润进补应以清淡为主

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进补便成为人们的普遍话题。据市中区车子镇“肠蹄一桌”店主胡俊祥介绍,这段时间,前来吃蹄花肥肠汤的市民不在少数,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有时候来迟了甚至都没有座位。市中医医院脾胃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张志华表示,冬季进补是一贯的习俗,确有一定的功效,但建议市民要循序渐进,温润进补。“在冬天,适当可多吃牛肉、羊肉、鸡肉、栗子、核桃、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这些食物均有温润益肾的功效,对强身抗寒有助。”张志华还特别推荐大家多吃萝卜,既可消食、下气,又助化痰顺气。

手脚冰冷可搓揉“涌泉”

冬季保暖,多数人会在上身套上厚厚的羽绒服,却往往忽略了下身。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负责人邓志刚告诉记者,中医认为,人体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因此做好下半身保暖也很重要。“头凉脚热八分饱”,其中的“头凉脚热”便说的是头部保暖不可太过,下身保暖不可轻视。特别对一些冬季常常手脚冰冷的人,除了注意常规的保暖措施外,每天坚持泡脚更为有益。泡完脚后还可搓揉“涌泉”穴,“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脚趾缝向下与脚掌上三分之一的交点处。“‘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第一个穴位,常常搓揉有激发经气、促进阳气到达手脚四肢末端的功效,对手脚冰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邓志刚说道。

寒冬养生自有法则

采访中,3位中医专家还就各自的专长领域讲解了深冬保健养护的要领法则。

保暖护阳气:冬属阴,应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小雪之后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此外,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多加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则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

起居宜早眠: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深冬来临,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眠,并要注意收敛神气,特别是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更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进补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做法,都有损健康。

此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季节变化对抑郁症患者有直接影响。小雪节气之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症。因为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中,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引起了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因此,要特别注意精神方面的调养,预防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发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