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餐厅:无名
地 址:市中区苏稽镇河街159号原苏稽二食堂
拿手菜:卤鹅卤肉卤肥肠
推荐人:媒体从业人员强哥
推荐理由:虽然是个无名小店,味道却远近闻名。
■本报记者刘英文/图
在市中区苏稽镇的老街上,厨师李云经营着自己的一家小饭馆。小饭馆隐没在几条破旧的老街中,这可没让记者好找,幸好其卤鹅的手艺远近闻名,问了几个街坊终于辗转见到了他。记者见到李云时,他已经完成一天的采购回到店子上忙活开了。因为在这个时候,饭馆里的主打菜品——鲜货大鹅会被贩子们准时送到,在饥肠辘辘的食客们到来之前,他通常只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去熬制苏稽镇周边远近闻名的“卤制大鹅”。
盘下食堂
身份转变不碍味道传承
说到李云的拿手菜卤制大鹅,苏稽镇的老人们大多知道,“喏,喏,就是河边上那家。”热心的人们会向初次到来的食客们指点方向,可是真的要说到是哪条街哪个巷子,饭馆叫什么名字,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这源自于李云自己,一方面他的小饭馆确实有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另外一方面,李云的饭馆没挂专门的店招,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这样一个极富街坊气息的三十年老店,李云却从来没有想过要专门立一个店名,他把来访者引到后堂,里面搁着一块蒙着一指厚灰尘的木板,上面写着“二歺厅”三个篆刻字,从“餐”这个异体字可以透出一股浓浓的年代气息。“从1978年开始,我就在苏稽镇供销社食堂里上班了。”送走最后一批食客,李云才得了机会打开话匣子——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小年轻,在集体食堂里开始了自己的厨师生涯,从最基本的动作规范做起,跑堂、墩子、案板、厨师,李云受益于教条带来的好处,动作严丝合缝一丝不苟。时间进入2000年,原来的单位转制,供销社食堂也将不复存在,李云和爱人商量之下,花了几万元盘下了食堂的老店,还是自己做厨师,除了身份从职工变成了老板,味道依旧传承不变。
老制卤水
三十年不换熬出回味无穷
李云的店子,在苏稽镇河街159号,一个老旧的木板门面,口子上摆放着一个纱笼案板。每天上午,冒着热气起锅的卤鹅伴随着李云“让一让,让一让”的吆喝声被“砰”得甩在案板上,来了三两个想零吃的食客,宰骨,片肉,李云一气呵成。
在饭馆的后堂,三三两两搁着好几口大锅,有的煮着开水,有的焖着热饭。只有其中一口最大的,李云偶有揭开,舀一小口尝尝味道又迅速盖上。“莫跑了味道哟,盖严实。”这口锅里,就卤制着食客们津津乐道的烧鹅。值得一说的是他的卤水,从1978年开始,这个锅里的精华就一直没换过,三十余年的反复积累熬制,卤汁伴随着文火在锅里翻腾融合,每一滴每一瓢都均匀散布着卤味分子的精粹,新的烧鹅浸入锅中,来自火焰温度的威力驱赶着卤汁迅速地沾满食材,直透入骨。“会泡菜的人们都知道,老坛泡出来的酸菜就是和新品味道不一样,我的卤水也是如此。”于是一口铁锅通常只能用两年时间,铁皮漆黑发脆之后,老卤水就会被李云腾出来,换在新的锅里,周而复始,又继续新的熬制。这样烹制出来的鹅肉,夹一块入口,卤汁顺着喉道滑入肚里,这时用心的食客们几乎可以感觉到舌尖的灵巧,分开鹅肉的筋肉和脉络,每一个最细微的动作,味道都会激发起食欲的热情回应。
夫妻老店
卤鹅里饱含生活的味道
李云的店子是个标准的夫妻店,两人既是厨师又是跑堂,最忙的时间段里,长大成人的女儿也会帮忙洗个杯子拿秤称下卤菜,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家庭氛围,街坊邻居们平时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嘴巴馋了,都会来切点卤鹅回去。
“哎哟,老哥子,你们老两口切半只就够了,多了吃不到。”李云就是这么个实在人,多来的生意不做,宁愿少赚点钱也为老顾客们着想。一个卤锅一天只能熬制十几只鹅,多了,也就装不下了。他也不打算换个更大的锅,“忙不过来,每天十几只刚刚卖完,钱哪里是赚得完的嘛!”河街也不大,布满着几个茶馆超市,平时男人们忙着去打牌闲聊,几位热心的妇女就会钻进店来,帮忙做些打整菜的事情,“你看嘛,李云也不留我们吃个饭。等我们吃了饭喃,他又说没吃就来将就弄点。”一个随意的玩笑逗弄出李云憨厚的笑声,几个人彼此默契地做菜卤鹅,在苏稽场镇上,在李云这个民间厨师的无名小店里,映射出一幅蘸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