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珂
中国的历史习俗源远流长,可是说到寒食节,却是在形形色色各类节日节气里,唯一以“吃”命名的传统节日。名字叫寒食节,寒食二字从字面上来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那么寒食节有没有吃什么冷食的讲究,在寒食节这一天里,人们一般吃什么呢?
寒食节来自寄托先人衍生众多冷食传统
说道寒食节,不能不提到清明节。现在的乐山人,走到大街上随便拉到一个年轻人来问,答得好的会说清明节即是寒食节,稍微犯迷糊的,甚至“只知清明,不知寒食”。其实在古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并不像当今一样被当作同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来过。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可是在古代,它的重要性一点都比不上寒食节,只是后来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也正因为如此,“清明节即寒食节”这一概念,才在当下被得到普遍认可。
寒食节里吃冷食传统习俗代代流传
再过两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便会提前几天准备好冷食,以备祭扫时食用。而作为年轻人,39岁的刘波每到这个时候,就会从外地赶回乐山,这里的后山上埋着他逝去的先人。回忆起小时候祭扫时的情形,他说自己每年都会和一大家子叔叔长辈一起上山,除了扫墓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某个大人兜篮里装着的冷饼了,“现在看来,那些冷食无非就是白饼里装着事先做好的凉拌白肉或者韭菜肉丝,跟平时吃的也差不多,可是这些印象,也就是孩子们对寒食节之初体验。”刘波说的感受,正是中国习俗文化的历代传承。
刘波的奶奶,91岁的祝仲雪老人就是做寒食的高手。别看岁数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可是她身子骨还是十分硬朗,每年的祭扫来临之时,她依然会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准备着一大家人祭扫时需要的寒食。“我们家的传统,会在扫墓的前一天就准备好吃的东西”,祝奶奶说,准备的白饼是在乐山城区篦子街菜市找卖红糖饼的王大爷买的,一次就买四十个,而凉拌白肉其实也就是平时大家常吃的蒜泥白肉,韭菜肉丝则是当天早晨起来临时炒好的,出锅以后端上桌子冷却,再把每个配菜卡在饼子里带上坟山去祭祀,这也就暗合了寒食节的餐饮传统。祝奶奶说,“临村的几个像我这样年纪的老人,都会为家人准备好寒食节的餐饮,往后,这样的餐饮习惯同样会传承到我子孙那里,在寒食节当天,保留该有的习俗。”
万变不离其宗寒食节冷食各有不同
与明月公墓受地形位置的影响不同,八仙洞宾馆的后山可算是乐山城区范围内最大的土葬集中地之一。虽然国家并不提倡土葬,但对于像刘波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几十年前就埋骨于此的先人早就长眠于此,也正因为如此,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更可以在扫墓和祭祀的过程中发扬光大。“明月公墓那里(坟墓)太集中了,大家都是上香烧纸以后就走了,而到坟山祭祀,要先爬一座山,再清扫坟墓边新长出的杂草,最后一番劳动下来,其实从大人到孩子,都期待着最后篮子里装的寒食。”
每家人各自准备的寒食又各有不同,刘波的奶奶会给孩子们准备白饼夹肉,而同村的王仙玉老人,则会要求家人们在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她早年在抗战时候从北方嫁到乐山,娘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的寒食习惯也顺带到了过来,王仙玉告诉记者:“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可万变不离其宗,凡是在祭祀当天那顿饭,都是不生火起锅的。祭祀之余,大人们会给孩子讲述寒食节的来历,孩子们虽然只顾着专心吃着冷饭喝着饮料,但潜移默化间,悠久的习俗传统便在血液间悄然继承。
相关链接
寒食节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寒食节的来历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重新当上国王之后,介子推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