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高
题注
三万五千年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属一位五旬老妪。而今的资阳人,均尊称这位远古女性为“老祖母”。
一
每每一抬头,一放眼,一回首,老祖母就站在那里。
一忽儿在东岳山,一忽儿在入城口,一忽儿在九曲河边,老祖母就那样驻足而立,手持树杖,身着兽皮,面色坚韧,眼神慈悲。
她凝望着生机勃勃的亘古大地,观照着生生不息的子子孙孙,迎送着一幕幕的日升日落,一出出的云卷云舒。
她还望着我呢。似乎我俩特亲。
我知道,我俩确实特亲。我曾双手捧起过老祖母。
我也知道,我眼中老祖母那无处不在的幻象,实则是对她老人家深情的呼唤。
二
2011年,我担纲策划、布置一大型展览,主题为“古今资阳”。首当其冲,我脑海里冒出的,就是老祖母。
若能请她老人家来坐镇,岂不壮哉?!
一打听,老祖母化石真身,却远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好在有三件复制品,一件在四川博物馆,一件在重庆博物馆,尚有一件,还就在雁江区文管所。
既然能请来老祖母,我脑洞大开。
人文部分,我为老祖母列出的,是她的历代优秀资阳人子孙代表,一个煌煌顶尖矩阵:东周大夫苌弘,西汉辞赋家王褒,汉代经学家董钧,西汉治水校尉王延世,宋初易学大师陈抟,宋代数学家秦九韶,近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谢无量,革命烈士余国祯,抗日师长、革命烈士饶国华,共和国元帅、外交家、诗人陈毅,上海市长曹荻秋,中国新诗先驱康白情,歌剧《白毛女》先行者、长诗《白毛女》作者邵子南,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心武,谐剧创始人、谐剧表演艺术家王永梭……
如此,经络清晰,血脉贯通。
实物部分,我跑遍了几个县、区,把一个个档案馆抄了个底朝天,淘出了好几大箱宝贝级别的、有可能极少见过天日的古今资料。
如此,旁征博引,相得益彰。
再把当今资阳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就,一一精心布置妥帖,我信心满满:也只有老祖母,坐上这展览的宝座,才当之无愧!
净心净意,我开上小车,专程去迎请老祖母。
三
雁江区文管所的文物保管室,虽是独门,但门不止一道;每道门上的锁,也不止一把。
在一屋子老模老样的文物中,有一列柜子。打开其中一个,在一透明硬塑匣内,就是老祖母的头骨化石了。与她同时代的几件打制石器,是她的“标配”。
这是一具较为完整的头骨,表面平滑圆润。这一具头骨很小,小得来一只手掌都能握住。
可这是中国发现的唯一早期真人类化石,是南方人类的代表,是古人类发掘中唯一的女性,是目前已知的川人最早的祖先,是人类从猿到人进化序列中不可或缺的里程碑。
这是由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派专人将其送往北京,由世界级专家裴文中、吴汝康等教授,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并出版专著《资阳人》而定性的。
我双手捧起老祖母。
我知道我捧着的是什么。
我平心静气,小心翼翼。
我步履缓慢,唯恐有一丁点闪失……
我将老祖母恭恭敬敬地安放在副驾座位上:“老祖母,请坐好。”然后缓缓动车,平稳前行。
林立的高楼,从车窗边徐徐滑过;整齐的行道树,从车窗边徐徐滑过;绵延的车水马龙,从车窗边徐徐滑过。明丽的阳光,透过车窗玻璃,热情洋溢地投射在老祖母头上。老祖母瑞光焕发,神采奕奕。
我的心怦然一动,缓缓转动方向盘,把老祖母带到了九曲河边,成渝铁路一号桥墩处。1951年,就是在深挖这桥墩的基础时,于地下约八米处,老祖母化石横空出土,震惊中外。先后随之出土的,还有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猛犸象、马、虎、鹿、龟、鱼等动物化石,和许多打制石器、一件骨锥。
车过桥墩,沿河而下,就是兰家坡,这是九曲河和沱江交汇处的一块风水宝地。考古学家根据地质堆积层的延展和分布,认定这里是包括老祖母在内的资阳先民辈辈代代的主要聚居地。果然,2005年,该地出土了一具汉代铜车马,还带有一个青铜驭手,又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行至沱江,向右,我把老祖母带上了南骏大道;再向右,上了娇子大道……我知道,我是要请老祖母好好看看,三万五千年后的资阳,是一派何等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
此后,老祖母的幻象,于我的眼里,已然无处不在。
那幻象,似乎很清晰,又似乎很模糊;老祖母似乎双唇微启,又似乎欲言却止。
我开始呼唤老祖母,千呼万唤。
我认为,因了老祖母,资阳是天经地义的蜀人原乡。蜀人原乡的文化积淀,目前老祖母自当是个起始。认准老祖母,就能厘清我们的文化脉络、文化DNA、文化之魂,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
我呼吁,应把我们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用很好的载体表现出来,明朗起来,固定下来,打造成只能属于自己的符号。
我呼唤,应在某一显著位置,塑起一尊老祖母像,母仪原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