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帽子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重阳

三九天,雨兮兮,寒潮到。

不再犹豫,听从夫人遥控指挥,戴上了她买的帽子。

实话实说,我从小到大没戴过帽子,不仅自己不习惯,同仁、熟人见了也不习惯:咋个想起戴帽子了呢?

自我解嘲:既防风雨,又抗严寒。

这些年,我唯一引人注目的不是职业和身份,而是每天自己打理的光头。恰恰是这标志,让一些人另眼相待。

话说得好听的:怎么会刮光头,大小也是一名干部。

话说得难听的:这个造型出来,恐怕影响不大好哦!

无形中,被人为强制性地戴了顶似乎不光彩的帽子——我哭笑不得:哪条法律法规、哪条规章制度管过一个人的头发?!

准确地说,自己剃光头也是迫不得已。

过去不是这样,头发质地不错:年少时留的是小平头,年轻时留过长头发;遗传原因,中年不到头发花白,自以为还年轻,绝不染发,干脆恢复留平头。

四十不惑,正遇内江、资阳区划调整。

那年春天,作为地委宣传组成员之一,我只身一人先到新区工作。饮食起居不定,每天忙于采访、撰稿并发传真到内江日报社刊发,却也乐此不疲。

条件虽差,信念坚定:新区大有可为。

有一天去街边一小店剪平头,见那位花甲之年的师傅正仔细给人刮头。心有所动,这样省事。随后,即请师傅如法泡制,给自己来一个。

第一次剃光头,效果的确不错:简单,好看,方便。

一时间,自我感觉良好,适合职业特点,根本不用考虑保养头发的琐事——幸运的是,当时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没人关心自己的发型变化。

待报社大队人马赶到,待家人在资阳相聚时,我已经习惯了每周去找那位师傅刮光头,不刮反而不习惯。

乐极生悲。

有天,我去金迪大酒店地委、行署所在地采访,有省领导到资阳调硏工作。不料,进会议室时被工作人员挡住,非要查看证件不可。场面尴尬,无可奈何掏证件,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过来解危,让我进去。

心头不爽,就因为光头?!

相似镜头,还有好多次,出入均有人指指点点。

1998年冬天很冷,已到资阳生活的父亲提醒我:出门最好戴帽子,一是保暖,二是低调。

现在回想,父亲说得在理。

没想到,机关又有人拿我的光头说事。

一位分管干部工作的负责人善意提醒双双的妈妈:当记者已经资深,又做了领导干部,有没有必要以光头示人,给人感觉不好。

相同的话,她还听了不少。听之任之,不以为然,这不是原则问题。对此,我非常感谢她的宽容与大度,没有将任何压力转移给我,让我被世俗的眼光与议论再扣上一顶帽子。

只是,每到严冬父母就要提醒我戴帽子防寒。

每次答应,但都没当回事情,依然我行我素。

我也多次想过,肌肤是父母给予的,应该听从他们的建议,但每每联想为何有人老拿自己的光头做文章,就不爽,就逆反,就顺其自然——尽管人言可畏,旗帜鲜明拒绝人为地在精神层面乱扣帽子:我就是我!

时间一长,同仁、朋友已习以为常,仍然有些人看不惯。

一次去市委大院参加会议,有位负责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你这个打头象黑社会的哦!

这是典型的人身攻击。忍不住正要反击,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静开口道:我看很好嘛,既没影响工作,又没影响家庭,不要上纲上线。

此言一出,再无杂音。

从此,公开场合不再有人拿我的头发说事。

窃以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以貌取人,一个人的品行与能力不能通过看外表确定。

基于此,自我加压,更加努力:忙里偷闲关注新闻源,发现好点子即到基层采访,保证每年有作品获得四川新闻奖或是四川报纸副刊作品奖。

基于此,自我调整,做人低调:一般不参加那些饭局、酒局的应酬,利用业余时间读读书、散散步、健健身,或是与朋友们在一起打打桥牌。

人贵有自知之明,缺啥子、补啥子。

乔迁芭蕉林后,我仍多次去找街边小店那位老人剃头,欣赏他游刃有余的技术,听他说街头巷尾故事。渐渐,那刀轻盈地在头上游走;渐渐,我不知不觉地睡着……

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享受。

受到城市里各种各样的美发、发廊的冲击,有一天我突然发现那家小店及那位老人均消失了。惆怅之余,倍感失落:这些年,我已经习惯一年四季都刮光头,理发店那些大师们不会剃头这门传统手艺。

怎么办?只有自力更生。

于是,我开始学习给自己刮头。从最初经常刮出血到逐渐熟练,从一只手可以操作到双手均可遂心如意,还真下了一番功夫,并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只要肯动手,一切皆有可能。

前年夏天,瓜熟蒂落,修成正果。

殊不知,夫人在需要空调凉爽的夏天说出了冬天的设想:我要让你戴上帽子。当时,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她是认真的。

前年初冬,我周末回成都,她就有意带我去逛商场适应环境,顺便试试各种各样的帽子。我早已习惯了无拘无束的光头方式,试试可以,真戴就没有必要。

殊不知,她看出了我内心的拒绝。

前年冬至,差一点就戴上帽子了。

我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始终不自然、不顺眼,仿佛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似的。夫人见我表情,不再勉强。但我知道,她心里不舒服。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

去年国庆节,夫人提前约好双双、晓琪一起去王府井商场,专门为我挑选帽子。两个儿子懂事,极力配合,让我试戴不同款式的帽子——左挑右挑,还是得买。我挑选了中国高尔夫球队使用的品牌Biemlfdlkk,作为冬天备用物品。

夫人有意问:会带吗?

只好说实话:不一定。

这个冬天不太冷。直到冬至开始数九,提醒自己准备戴帽:在资阳,戴不戴都可以;回成都,可得认真对待。

毕竟没有养成习惯,周末打车去资阳北站,早就忘了自己还有帽子。回到家里,尽管夫人没说什么,但脸色不好看。见势不对,赶紧认错,不多解释。

回到资阳,即戴帽子。想想,这是自己不细心引起的烦恼,立马自拍一张图微信发过去,以求得夫人谅解。

至此,再回成都,不再有误。

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日前,我到扶贫村慰问贫困户,幸好戴了帽子——尽管出太阳,因打白头霜,气温非常低,站在村两委院坝里冷得直跺脚。然而,因为头不冷,身上就暖和。

三九天,好温暖:夫人用心良苦,自己需要改变。

关键是,心甘情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