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虹吸效应“吸”来的不止是专家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资阳日报
-->

□本报记者胡佳音李小凤

2016年7月20日,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资阳医院·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同年8月24日,资阳市人民医院增挂“四川省人民医院资阳医院”牌子。短短一个月,两家市级医院先后更名换牌,部、省级两所医院接连入驻地方,并派出强将出任地方医院一把手,上级医院业务能手常驻资阳,如此多的大动作,是市政府在与省政府寻求合作,探寻建立分级诊疗样本的新招,让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也是成资一体化的重要一环——医疗一体化。

市一院和市医院分别与华西医院、省医院合作这半年以来,产生了许多利好。专家入驻资阳,市民不用出远门就能看省上专家,新合作模式下的虹吸效应已经凸显。

患者

花更少的钱治难治的病

2016年10月12日,四川省人民医院资阳医院(原资阳市人民医院)内,一台难度系数较大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肿瘤专家邓小凡的手下成功完成。来自雁江区的马先生被中肝肿瘤困扰多时。起初,本地多家医院建议他前往成都手术,几经波折,仍没有挂到专家的号。如今,他在资阳一天就挂上了省医院的大专家号。

市医院肝胆外科医生黄学伟说,以前在资阳并无中肝手术的条件,就算到了成都也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才敢下手,“关键是成都各项花费要达到8-10万元,马先生在资阳只花了2万元。”这样的时差和价差正是医疗资源下沉后,对患者最大的利好。

半年来,和马先生一样享受到优质资源的患者不在少数。每月公布省上到院坐诊专家名单和时间,成了两所医院的定期不变的惯例。去年,华西医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王一平来到资阳就任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成为该院新的“一把手”。他告诉记者,在华西专家入驻以后,“追着专家到资阳就诊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半年来,已有2000多名患者在资阳接受华西专家的诊疗,资阳患者转诊率降低了。”

医生

学看更难的病听更专业的课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增挂华西医院的牌子后,来自华西医院5名专家被聘为5个科室的学科主任,带领着科室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医院的品牌科室、明星科室,然后不断辐射其他科室,带动整个医院的发展。

与此同时,资阳市人民医院多个科室也新设学科主任,与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不同的是,这里不仅有定期出诊的省人民医院专家,还有9名专家须常驻资阳。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每一个医生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更多的是实操经验的积累,每一种疑难杂症的诊治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而和省级专家接触的病症相比,市级医院的医生可接触的实在是有限,但新模式下,省级专家直接在本地出诊,不光方便了患者的就医,也给这些专家入驻的科室医生们提供了更多观摩学习的机会。

除此之外,日常工作中,这些入驻的学科主任和专家还承担医院的学术讲座,“2015年,资阳一年只有10多场讲座,今年我们5个月就举行了120多场。”王一平说,得知省上有医疗学术讲座,他都要求有时间的员工要前往参加。

除了人员素质上的提升,设备技术上的更迭也很耀眼。据四川省人民医院资阳医院·资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冯仕彦称,医院的远程诊疗系统已经建立。2017年里,资阳的20个乡镇卫生院将接入四川省人民医院的远程诊疗系统,到时乡镇医院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通过远程系统向资阳市人民医院求助,专家2小时内响应会诊,市级医院解决不了,再向省医院求助,同样2个小时内有响应。4个小时,从乡镇到省级,远程诊疗系统是打通患者双向转诊的网络快速通道。

未来

本地医院还要提高内涵

半年过去了,两家医院的变化有目共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华西医院和省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病的层面,而是要输入更多的理念让本地的医务人员成长,这样才能留住病人,留住人才。

“我们的入驻,并不意味着华西医院与资阳医院同质化,进了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不等于进了华西医院。”王一平说,这种模式是帮助当地医院提高内涵,通过更方便的学习,减少当地医院的转诊案例。

王一平说,华西医院派出5名专家对市一院进行学科建设,“如果全省推广,并不现实,毕竟华西专家资源有限,而且现在也不能说这种模式已经成功。”

在王一平眼里,这一模式需要长时间检验,因为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和学习氛围普遍较差,“医学知识每天都在更新,不学习更新知识库,带来的就是诊疗服务水平的欠缺,最终导致患者不信任。”

对此,四川省人民医院资阳医院院长冯仕彦也有同感,重建患者信任度,要让更多专家留在资阳,“通过考核、晋升机制调整,让人才留下来,就是让患者留下来,但道路还很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