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查艳
文/图
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极其丰富。遗存于我国大江南北的古戏台,作为一种承托戏曲表演的文化建筑,也像意味深厚的戏曲一般,浓缩了诸多魅力无比的文化内涵。作为赣剧发源地之一的乐平亦是如此,古戏台堪称一绝,融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工艺美术于一身,或古朴端庄,或华美巍峨,犹如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赣鄱大地上。
乐平古戏台历史悠久,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现存412座,分布于该市各乡村,建筑时间从明清至当代,跨越500余年。乐平的古戏台不仅数量多,而且建造精美、风格独特,文化元素丰富。正如赣剧有着众多流派和声腔一样,乐平古戏台在统一的地域色彩中,又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风格。按属性分,有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宅院台和万年台;按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台;按结构分,有木质结构台、石质结构台和石木混合结构台。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可不管是哪种戏台,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正面均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有的方天画戟插在彩瓷宝顶上;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戏台天棚中央是华丽的藻井,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许多戏文。
乐平现存最早的戏台是明末崇祯年间的涌山村昭穆堂戏台,这是一座祠堂台。堂内,地面、台阶全部由青石铺就,每根立柱都刷上了朱红油漆,门枋一律漆成了绿色,整幢建筑雕梁画栋,敷金施彩的雕刻与气宇轩昂的高檐、艳丽华美的藻井浑然一体,极尽奢华。古色古香、飞檐翘角的戏台矗立在眼前,各种雕刻更是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戏台装饰精美,是乐平唯一一座明代戏台遗存,弥足珍贵。
据乐平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元代,乐平已然杂剧盛行。有了戏曲剧目,就会有演出戏台。入明之后,江南一些宗族制度比较发达的地方,纷纷“联宗立庙”,并在庙堂里附建戏台,以敬祖娱神,教化族人。于是,一种永久性的用砖、木、石材构建的戏台,在伴随着祠堂庙宇的兴起中于乐平应运而生。在412座古戏台中,涌山昭穆堂祠堂台、项家庄五桂堂祠堂台、车溪敦本堂戏台、南岸双面台、浒崦名分堂双面戏台、戴村上中房戏台、坑口万年台、横路万年台、南界首万年台颇具代表性。2014年,乐平古戏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代在发展,文化呈现多元形式,而古老的地方戏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一切缘于乐平人的戏剧情结。由于民众喜爱戏剧,建造戏台演戏就成了他们代代相传、自娱自乐的娱乐方式。村村建有戏台,逢年过节,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在枯寂漫漫的乡村生活中,看戏成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道窗口,彼此分享、彼此温暖。在乐平农村有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足以看出当地乡民的精神所求、戏瘾之重。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众多的戏迷,才使得400多座戏台笙歌不断,锣鼓铿锵,才使得乐平的乡风戏俗日久弥新。
近年来,乐平市在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着力整合文物资源,深入挖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让文化遗产在保护利用中实现永续传承。同时,实施古戏台文化创意产业工程,打造了“乐平·古戏台博物馆”,
使乐平成为全国、全省古戏台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产品原创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目前,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浙江建筑学院等多家院校和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点在乐平“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建立了实习基地。
作为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重要文化空间,古戏台至今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使民众日常的生活与仪式的生活一起,构成了乡村文化特有的一种呼吸方式。古戏台是乡土建筑,也是历史文化,它承载着厚重的地域文化记忆,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乡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