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蒋祈《陶记》曾记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所产已为次矣。”这部中国最早系统叙述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专著文献讲得很清楚,瓷土是做瓷器的必备主料,而进坑村是宋代最好的瓷土出产地。有学者曾形象地把进坑比喻为孕育了景德镇的“瓷都摇篮”。
进坑村位于景德镇东郊8公里处,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是宋代优质的瓷石出产地。难得的是,进坑村完整地保存着景德镇宋代制瓷业的原始风貌。走入其中,一条瓷石古道绵延深入山涧,四周青山环绕,潺潺溪水涓流,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幅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田园风光。经过几年时间的蜕变,这里不但有桃花源式的自然风光,而且有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014年6月,古陶瓷学者黄清华、黄薇夫妇来到进坑。经过考古调查,他们发现了一些窑址、水碓遗址,还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处五代青瓷矿洞。这些发现,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有关专家多次来到现场进行调查和指导,并召集有关部门对宋代瓷石矿洞古窑址开发和保护工作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予以保障落实。2014年10月22日,蒋祈《陶记》暨景德镇宋元窑业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全世界100多位专家学者考察进坑,英国陶瓷学者柯玫瑰便是其中之一。柯玫瑰在参观结束后表示,这是中国最美丽的窑址,进坑就是她心目中的景德镇。
随着调查的一步步深入,黄清华、黄薇夫妇发现,该村拥有古矿坑5个、古窑址15个、古水碓16个,以及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密布的古代窑址遗存见证了进坑千年窑火。进坑还保存着宋代时期从制瓷原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和烧成的整个生产体系,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景德镇“水土宜陶”的特殊人文地理风情。考古成果一公布,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和观光休闲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进坑村知名度不断提升。
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遗产为核心,更重要的是抓住文化遗产的灵魂,建立当代人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对话机制。为避免商业开发的破坏,黄清华、黄薇夫妇和他们的团队一起,探索着进坑古代窑业遗存保护模式,发动村民对古矿坑、古水碓、古窑址和瓷石古道进行保护,依托政府建立了进坑村史馆,并开发了“进坑村史馆—仓坞宋代窑址—国山下宋代窑址—瓷石古道—瓷石加工水碓—油榨坞宋代窑址—东郊学堂”的游览路线。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做大量村民的工作,与村民订立村规民约,设立窑址巡逻制度,成立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挖掘进坑村的陶瓷文化,激活村落生命力,并使当地村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学者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就是创新出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对话机制。每位到进坑的游客,一定能聆听到东郊学堂举办的各类文化讲座,而举办东郊学堂的初衷之一,就是让每个古陶瓷爱好者来了就舍不得离开。良好的生态为进坑村带来了经济效益,该村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启动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项目,制定了村庄整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着力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环境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入手,打造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田园风光和以宋代青白瓷制作为特色的陶瓷文化展示,培育以生态、特色种植业和古陶瓷文化为卖点的休闲观光产业。
忙时种田,闲时考古。进坑村几年时间实现蜕变,不但有桃花源式的自然风光,而且有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进坑”的实践开创了一个关于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景德镇新模式,真真正正地让村民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获益。
活态保护,延续景德镇千年陶瓷文脉。如今,进坑等相关地域已被我市列入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文化村镇之一,将进坑独特的宋代陶瓷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转化为当代文化集群,建设成“宋瓷小镇”。接下来,进坑村将进一步激活文化遗产保护,助力当地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突出打造一个以农耕田园文化为面、以宋青白瓷制作为陶瓷文化展示长廊为点缀的美丽新乡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