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见水”乡愁浓郁
初冬时节,来到位于昌江区的昌南湖湿地公园,但见这里碧波荡漾,满目蔚蓝与青翠,人文绿化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
昌南湖湿地公园历史并不长,但如果把它放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它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样本”——见证了景德镇翻天覆地的发展,见证了昌江区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华美转身。
几十年以来,在很多老昌江人的记忆里,西河河道的鲤鱼洲段沿岸地势低洼,每逢雨季与汛期,就会形成大面积内涝,不仅给当地居民造成不便,而且洪水泛滥,严重影响城市面貌。2016年初,景德镇市投入巨资启动昌南湖工程,对该地区进行全面环境整治。如今,这里有阳光、有沙滩、有树木、有清水。每到夕阳西下,昌南湖的天空云蒸霞蔚,水天一色无纤尘,游人们握紧家人、朋友的手,不可抗拒地沉醉于这片山柔水媚之中,真可谓“大湖美景入眼来”——这里已经成为昌江区的城市会客厅、市民休闲地和市内“天鹅湖”。
“昔日蟠龙岗,名字叫得震天响。天晴吃灰土,落雨泡泥汤,乱搭建,乱摆摊,出门心里堵得慌;如今蟠龙岗,名字叫得震天响。路平心也宽,花开眼前亮。小广场,文化墙,城市双修都在忙。”这是如今流传在昌江区西郊街道蟠龙岗社区的一首“打油诗”,由居民自发创作,并在广大居民中广为传播。昔日脏乱差,如今美丽蜕变,成为昌江区改造205条背街小巷的生动缩影。
窥一斑而见全豹。昌南湖湿地公园的变迁,是昌江区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建设和城市颜值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昌江区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大整治和城市“双创双修”,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路径,完成棚户区改造100万平方米,新增公用绿地面积24.2万平方米,全区从“面子”到“里子”,从解决“脏乱差”到“塑形”,使得昌江区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变化”。
——昌江区先后对国家森林公园、月亮湖、官庄农贸市场等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实施了盘龙路、黎明路、紫薇路等背街小巷和月丘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打造了金桥村和稻香花厨、枫林村、张五常收藏艺术陈列馆、月亮湖环湖骑行公路“三点一线”休闲旅游线路;
——开展了集中整治和强制拆除“两违”专项行动,去年以来,共拆除“两违”建筑2600处,面积27万平方米,有效遏制了“两违”增长势头;昌江区还作为全省100个县(市、区)的唯一代表,在全省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现场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以打造“一带四片七线”(一带:昌江百里风光带旸府滩至鲇鱼山段;四片:蟠龙岗片区、金鱼山片区、三河片区、官庄片区;七线:206国道、瓷都大道、紫晶大道、迎宾大道、昌南大道、景德西大道、S207道)为主轴,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农村环境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昌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组组变化,一项项成绩,昌江区用环境大整治和“双创双修”创出了品质,修出了美丽,实现了“颜值与气质齐飞”的美丽图景,也述说着改革开放在这方热土上的“传奇故事”。四十年间,城乡巨变、环境巨变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昌江人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设计,让城市生态宜居,让乡村“望山见水”,有乡愁更有发展活力。
聚焦美好生活
魅力昌江幸福起航
改革开放,让昌江区的财政蛋糕越做越大。发展的同时,昌江区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让百姓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感受新昌江的“温度”。
近五年来,昌江区36%的财政资金、累计8.9亿元投入民生领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特别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农村、农垦危房改造等问题,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深入推进平安昌江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跆拳道、摔跤等竞技体育项目普及率位列全省第一,丽阳古窑址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昌江区的老百姓过得更加安心、更加舒心、更加开心了。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启动城区学校提质改造,余家希望小学、三河小学教学楼投入使用。新征教育用地155.76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全省第六、全市第一的好成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昌江一中二本上线率连续攀升。
——卫计条件不断提升。投入2068万元,启动昌江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项目建设。投入958.7万元,对全区4380名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对象进行奖励。为贫困户新农合缴费补助40.91万元。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组织开展了建军90周年文艺汇演、全民阅读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国保单位丽阳窑址保护规划通过省专家评审,丽阳窑址和三闾庙码头等古遗址列入景德镇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点之中。成立区书法家协会,举办群众性书法展览3次,书法公益大讲堂3期,参观人数达6600余人次。
40年发展气势如虹,昌江区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系列重点民生工程的实施和惠民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每当说起这些,这里的人们总是纷纷感叹,如今的生活比蜜甜。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飞跃万重山。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昌江区的改革实践、历史经验、创新发展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展望未来,作为国际瓷都的靓丽门户,昌江区一定会在锐意进取中激荡起奋进新时代的凌云壮志,再创改革开放新辉煌!
区情概况
昌江区地处景德镇市西南部,是唯一城郊区。该区建立于1970年,以一条养育着160万瓷都儿女的母亲河“昌江”而得名,下辖鲇鱼山镇、丽阳镇、吕蒙乡、荷塘乡、新枫街道、西郊街道6个乡镇(街道)、35个村、36个居委会(含3个分场)。区域面积40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2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7.1万人。建区以来,昌江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秉持服务中心、赢得民心的“两心”理念,弘扬荷塘精神,服务城市,发展昌江。而今,昌江区正激进扬帆,展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保持稳定、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年轻态”。四十载风云激荡,四十载勇毅笃行!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因穿城而过的昌江而得名的昌江区,在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浪潮与改革开放的大潮叠加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40年来,昌江人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精气神,谱写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惠民的瑰丽篇章。
聚焦产业发展
质量效益比翼双飞
有这样一幕,至今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在2018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昌江区2018年重点引进的国内知名科技巨头——猎豹移动机器人在展馆里提供智能讲解服务,这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陶瓷专业展会服务中尚属首例,引来中外媒体关注,现场记者云集,长枪短炮聚焦,引发舆论热潮。
火爆的背后,是改革开放40年间,昌江区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荷塘精神奋斗不息的结果,从引进新经济新动能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再到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昌江区的发展日新月异。
——不断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营造“环境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探索推行“一次不跑”
“减证便民”等审批新模式,为落户企业提供“全身心付出、全过程奉献、全方位关怀”服务,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发展环境,用实际行动筑巢引凤,招才引智,吸引众多企业来昌江区投资兴业。“用时最短、效率最高、服务最好”,这是许多企业对昌江区良好营商环境的共同感受。“吃得好、睡得香、住得舒心”,是来昌江区投资发展企业家们的真实表述。数据显示,仅2018年,昌江区共取消7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为企业降低成本712万元,为41家企业实现财政担保,获得银行信贷贷款1.607亿元,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优化了企业发展创新环境。
——坚持合作联动,搭建人才创业平台。建设鱼丽工业园区,让产业实体型人才“大有可为”;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三河淘宝村”、“石岭淘宝村”、陶瓷电商产业园等,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前瞻性人才“大显身手”;搭建党建社工平台,打造“金霞党建工作室”党建社工人才孵化基地,让服务管理型干部“茁壮成长”;搭建乡村产业平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建好荷塘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稻香花厨休闲农业基地、牛业养销合作社等平台,为乡土人才创业提供“广阔天地”。
——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经济新动能。猎豹移动、优飞科技、卡服物流、富祥股份、美琳康大等企业纷纷落户昌江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创新板块正在加快形成,成为助推昌江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2018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引进内资35.2亿元,引进外资2492万美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达到7.72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4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处于平稳增长区间。
大道直行,奋楫者先。昌江区在改革开放中始终以创新找准各领域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特别是在新旧动能转换上再强化,在转型升级上再推进。如今的昌江区,经济发展有了更厚重的“含金量”,也走上了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