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追访伟人足迹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韶山之行,出发前并不顺利。因为我们是散客拼团,组织起来就不容易,可旅行社在调配时工作又没到位,导致旅行车迟迟未到,游客有怨言,有几位老人开始发脾气了。年轻的导游急得一头汗,既要不停地打电话与公司联系,又要安抚大家。延误了四十多分钟,一辆大巴才姗姗来迟。上车后,年轻导游几句诙谐幽默的湖南话开场白,稳住了大家的情绪。是啊,出来旅游是为了开心,不必为这点小事怄气。为了旅游有序组织,导游将来自各个地方的游客编成序号:一个人的为“独行天下”、两个人的为“两厢情愿”、三个人的为“桃园结义”、四个人的为“四季如春”、五个人的为“四大一小”等等,车厢里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行程,我们到了韶山景区大门,广场蔚为壮观。这里与众不同的是不用买门票,凭身份证就可以领取门票直接进去,然后换乘景区环保汽车直抵毛泽东的故居韶山冲。这一举措,让我们每一个游客感觉自己不是旅游,而是来完成一项庄重的使命——瞻仰伟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轻声慢步走进伟人故居。

故居黄墙黑瓦,对称的凹型,和许多农舍没什么两样,当地叫这种样式为一担柴,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一捆柴。整栋建筑朴素端庄,透着一种质朴的美感。内有十三间房相互贯通,包括毛泽东及家人的寝室、厨房、厅堂、杂物间等,均有文字简介,一目了然。而那些古朴陈旧的家什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倍感亲切,好像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故居前有一口荷塘,远处群山环绕,苍翠挺拔,云雾缭绕,真不愧为灵山秀水。

韶山,是一个很有寓意的地方。相传在很久以前,舜帝南巡,路过韶山,见此地风景宜人,心情愉悦,便令随从奏起了一种宫廷音乐韶乐,引来百鸟欢跃。于是,舜帝就把此处叫韶山,也就有了“萧韶九重,引凤来仪”之说。这是舜帝给韶山留下的“帝王之气”,也是舜帝给韶山留下的持久而永恒的文化魅力。厚积薄发,几千年之后,一颗政坛巨星从这里升起。

韶山,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通俗的民歌不知唱了多少年,至今仍然经久不衰。上了年纪的人对毛主席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近乎敬神的情感确信无疑,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我们折回,来到毛主席铜像广场。毛主席身躯伟岸,手执文稿,身着中山装,双目炯炯,神采奕奕,铜像成功地塑造了人民领袖自信、自豪和对未来憧憬的伟人风采。毛主席是我们老百姓的领袖,我似乎听到了他的“人民万岁”的深情回音。这里聚集了许多前来敬仰的人们,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向毛主席铜像敬献鲜花、花篮,其场面震撼每一个人。我想,到这里来缅怀毛主席的人,大部分都是个人行为。我们团队商量着买了一个大花篮,在挽联上每个人都深情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向毛主席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站在伟人铜像前,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往而不胜的巨大力量。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毛泽东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一个文弱书生,却成为一个抱负远大、思想敏锐的政治家;作为一个诗人,他的诗词以其磅礴的气势和博大的胸襟征服了许多文人墨客;作为一个传奇的军事家,他一生从没摸过枪,却能指挥千军万马南征北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险中求胜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是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记得当年,年少的毛泽东冲破封建桎梏,第一次离开韶山出门寻求真理,并给父亲留下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何等的气魄和胸怀。此后,只有五次回故里,而每一次都与中国革命的轨迹息息相关。1921年农历岁首,一回韶山,把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和弟媳王淑兰带上革命道路;1925年2月中旬,二回韶山,建立中共韶山党支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1927年1月7日,三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农民运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59年6月25日,四回韶山调研,为庐山会议准备第一手资料,并写下了《七律·到韶山》;1966年6月,五回韶山,深居滴水洞别墅12天至今依然是个谜。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第一个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长征途中,他力挽狂澜,重新开启革命新局面。

毛泽东的一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人民永远怀念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