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瓷画,如何“突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编者按

瓷都景德镇享誉中外。在新时代,怎样进一步丰富陶瓷文化理论,挖掘和拓展陶瓷文化内涵,是一项迫切需要研讨的课题。

百花齐放。对瓷画的认知,当前在陶瓷艺术界还未形成共识,这就需要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在深入研讨和激情碰撞中,让陶瓷文化理论不断完善,陶瓷文化内涵得到提升。

瓷画简单的理解就是在瓷器(坯胎)上作的画。瓷画与国画的不同点就在于绘画的载体不同,国画依赖的载体主要是宣纸,另外还有绢和帛;而瓷画的载体则是瓷器和坯胎。进一步说,瓷器(坯胎)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既包括日常用的碗、盘、杯、碟、盅、壶、罐等,也包含用于陈设的瓶、钵、缸、板及其有关异型品种的非生活用瓷。

瓷画的艺术手法远比国画多,如,坯胎上作画称为釉下绘画,釉下绘画又可分为青花画法和五彩画法;瓷器上作画称为釉上绘画,而釉上绘画更为复杂,如古彩画法、粉彩画法、西洋画法、线绛画法等;若釉上釉下两种画法同时使用,则称“综合画法”,如斗彩画法、青花五彩画法等。

瓷画的历史和中国绘画史同宗同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绘画由由实用性向着欣赏性发展,瓷画则向实用性发展。两者之间的载体发生分离,渐渐地中国画被视为艺术,瓷画被当作工艺品。

当前,景德镇仍至全国从事瓷画创作的教授、美术家、各类大师及一般瓷画者,对此很不理解。瓷画艺术之所以得不到公正待遇,既有外界因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从批评的角度来看,还是多找找内部原因,依愚见,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

理论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理论支撑。陶瓷历史两千余年,相伴的史书不是没有,但找不到一本完整的系统地以瓷画为内容的史书或理论书籍。《中国陶瓷史》偏重的是陶瓷工艺、陶瓷装饰、陶瓷品种及少量的陶瓷经济。本来,像这样权威的史书,应该设立专门篇章对瓷画进行叙述,可惜没有。而反观国画、油画,不仅书籍多,而且在理论、教学、研究各方面搞得轰轰烈烈。当前,加强瓷画历史梳理和理论研究刻不容缓。

自信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传统的束缚,加上其它原因,瓷画者的自信心表现不足。比如,业内流行着这样的话:“瓷绘是对陶瓷进行装饰。”这样的说法,就是把“瓷绘”看作是产品生产的辅助活动,而不是创造性活动。这样一来,一件顶级的绘画艺术陶瓷作品,也会被人看作是产品或工艺品。自从出现釉上彩绘以后,业内长期把绘瓷这种创造性活动统统称之为“画红”,而画红在大众的印象中就是一种机械性手工劳动。所以,在理论上必须要把一般的“画红”与瓷画创作区别开来。另外,在瓷画队伍中,有些人本来已经在瓷画领域里名声在外,并且有教授、美术家头衔。然而,经不住利益诱惑,去争“大师”“非遗传承人”“大国工匠”之类的帽子,而这些帽子只有艺人才配戴。既然你自己都争着去抢艺人荣誉,那么,人家就有根据说你的作品就是工艺品,永远登不上大雅之堂,进不了全国美展。这个问题既是行业的规范问题,也是瓷画理论要澄清的事。

经济问题

瓷画(彩陶)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距今有七千年左右的历史,瓷画与陶瓷同路走来。陶瓷作为产品,作为生活用器必然会转化为商品,商品总与经济相联系,与利益相伴随。自古以来,各朝各代,之所以对以商品形式出现的陶瓷产品进行彩绘,目的就是满足市场需求,卖个好价钱。那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对陶瓷产品在选择“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上,偏重的还是前者。元代以后,由于宫廷大量用瓷以及御窑的出现,便出现了一种非商品用瓷即御用瓷。而御用瓷大多在利用使用价值的前提下更多的放在欣赏价值上。但从陶瓷总量上看,“使用价值”依然长期占主流地位。也就是说,由于经济原因,瓷画长期被边缘化、被忽略。

“起稿”是彩瓷业对瓷画创作岗位的俗称,看这个称谓就发现,起稿是整个彩瓷生产工序的一个普通岗位,与其它岗位没有区别,既使起稿者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创作了某个画面,并且所制产品批量生产,影响很大,但对起稿者来说也不会有特别的对待,甚至署名的权利都没有。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有些价值连城的名瓷如“元青花八大罐”“斗彩鸡缸杯”等都没有留下起稿者的名字。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偏重的是器型、配套,忽略瓷画。既使某种画面为某人创作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少有人会从艺术的角度看问题。计划经济时期尤其是文革时期产生的一些好画面的瓷器找不到作者,原因也在于此。由此看来,经济问题始终是束缚瓷画成长的制约因素,这也是瓷画理论不可迴避的问题。

瓷画理论和研究还是一块处女地,等待人们去开垦。笔者的上述浅见未必正确,我要说的是,瓷画历史、瓷画理论到了该重视的时候了。理论滞后是瓷画难以“突围”的重要原因之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