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年柴窑今何在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柴窑是从葫芦窑、槎窑的演进中过渡而来的,诞生于明末清初。柴窑出现后,景德镇瓷器的烧成手段基本定型,其也代表了景德镇烧成史上最高水平,故又把柴窑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

镇窑不仅代表着景德镇,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积极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为研究景德镇地区陶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史料,同时,对研究中国陶瓷和世界陶瓷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曾经分布在景德镇大街小巷、为景德镇陶瓷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闪耀着陶瓷文化光芒、为镇巴佬留下深深记忆、承载着景德镇许多民风民俗的柴窑,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今何在?对此,笔者通过现场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形成此文,以飨读者。

据有关资料记载,至民国26年(1937年),景德镇有柴窑108座。这些窑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集中较多的区域有:

戴家弄以南一线,即后来的(下同)红旗瓷厂、光明瓷厂、华电瓷厂、景兴瓷厂、红光瓷厂、红星瓷厂区域。比如刘家上下弄就分布着10座柴窑,出名的有孙家窑、斯丰窑、隆忠窑、新鸡头窑、老鸡头窑等;

中华南路以东、解放路以南一线,即东风瓷厂区域。金家弄就有4座柴窑,如左窑、右窑、石鸡窑、角上窑等;

中华北路以东、胜利路以北一线,即人民瓷厂、建国瓷厂区域。毕家上弄分布着4座柴窑,即南窑和北窑,东窑和西窑;

莲社北路以西、胜利路以南、大苏家弄至五龙桥、广益弄一线,红卫瓷厂区域。在广益弄、五龙桥、江家坞、苏家畈分布着9座柴窑,其中有老磨鹰窑、新磨鹰窑、观音岭窑、菩萨窑、木匠窑等;

戴家弄以北、中山南路以东、中华南路以西、麻石弄以南,大黄家弄、大和弄、董家上岭一线,景兴瓷厂彩绘车间和居民区域。大黄家上弄分布着7座柴窑,如砖头窑、大有窑、路兹窑、莲花窑、安太窑等。

上述柴窑基本为私人所有,一般为合伙建造,但有两座柴窑属“公有”性质,这就是处于毕家上弄的南窑和北窑。1910年,康达发起成立官商合办的江西瓷业公司,场地就在御窑厂。一段时间以来,御窑厂一直没有自己的窑,御窑的瓷器都是“官搭民烧”。但是,民间的柴窑却有许许多多的陈规陋习,其中“窑禁”最为严重,即规定在某一段时间内,所有的柴窑不得开烧,严重阻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江西瓷业公司冲破封建约束,打破陈规陋习,在毕家上弄复建柴窑两座。不受“窑禁”束缚,随时烧窑。不仅烧自己的瓷器,空出的窑位还让民间搭烧。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座柴窑连同官僚资本性质的江西瓷业公司所有资产划归建国瓷业公司,后来为建国瓷厂资产。

抗战全面爆发后,景德镇瓷业遭受重创,一些窑被炸毁,也有些荒废后被拆除了,比如大花园下弄的袁家窑(袁世财)、陶王庙的记生窑就是被日机炸毁;处于大黄家弄与董家岭之间的三元窑、人命窑以及处于药王庙与风景路一带的老龚家窑、施家窑在抗战时期由于荒废而被拆除了。

抗战胜利后,1947年,有柴窑74座。景德镇解放后,为了迅速恢复陶瓷生产,使烧成能力适应成型能力,对民国时期留下的一些废弃的柴窑鼓励私人重新修建。到1950年9月,可使用的柴窑84座。这些柴窑为解放初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65年,由于煤窑的普及推广,全市除建国瓷厂留有柴窑外,其他全部停烧。至1978年仍保留药王弄的邑山窑和老罗汉肚的徐家窑。1979年徐家窑停烧。1999年邑山窑停烧,后被拆除,由房管部门在遗址上建了住房。

柴窑停烧后,有的由政府支配改建为居民住房或作它用。属于瓷厂自身资产的,有的就地安排职工居住,有的推倒重来建职工宿舍,还有的改为仓库或办公场所或生产车间或工人俱乐部等。比如处于狮子上弄的通明窑,上世纪60年代中期改建为红光瓷厂工会俱乐部(职工会堂),80年代初一场大火毁之一炬。处于大花园下弄的青山窑和处于积谷岭的缘佳窑,1961年划归光明瓷厂,青山窑停烧后,分给职工居住。1987年1月28日大年三十夜,青山窑失火,居住在此的50位职工受灾,青山窑成平地。此后,在此遗址建人民市场(菜市场)。

缘佳窑停烧后,楼下改为瓷器仓库,楼上分给职工居住,由于多年缺少维护修理,成为危房。厂里采用多种方式动员职工搬迁,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2016年,该地进行棚户区改造,居住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该窑房已腾空,急需修复保护,否则有倒塌的危险。笔者也再次呼吁,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切忌只重搬迁,忽视修复保护,对完整的柴窑遗址要更加注重保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