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五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激烈武力冲突,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于是,大部分苗族先民放弃故土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并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征剿,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西北迁徙,其中一部分落脚贵州,繁衍生息。蚩尤有三个儿子,西江苗族就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他们跋山涉水,最后定居西江,经世世代代的精雕细刻,才有了今天气势磅礴的千户苗寨。
吊脚楼是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主角,其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或关养家禽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二层用作客厅、厅堂、卧室和厨房;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等生活物资。吊脚楼与周遭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展示了苗人乐山善水的理念,它是中华上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建筑美学价值极高。
贵州地处大山深处,地寒湿重,且由于交通不便,食盐匮乏自古困扰着贵州人。于是,他们发明了酸菜来解决盐的问题。“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说的就是酸菜。酸菜家家腌制,食之开胃消食。酸汤还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的功效,那么,酸汤鱼便是这里一道不可多得的地方美食了。行走于吊脚楼之间,酸汤鱼酸辣醇厚、幽香沁人,让你胃口大开。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融合了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铛”、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华传统的龙、凤、麟纹样等,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所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祟,防阴气戕害,据说苗民戴上银脖圈就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平安。苗族银饰以大为美,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其保佑。苗族姑娘以银饰为美,有道是“无银不定亲,无银不结婚,无银不成家。”各种款式的银饰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其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世界,也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十二”是个大数,有着“歌有十二路,酒有十二道,太阳有十二个,月亮有十二个,天有十二层”的说法,而“十二道拦门酒”是苗族人迎宾待客的最高礼仪,客人通常要连饮三杯,每一杯都有不同的祝福,很有浓重的仪式感和乡俗味。苗族人待客的热情就如这浓烈的酒一样,让我流连忘返。
喝了苗族人的拦门酒,我们一行穿过一条小巷,
来到古街的一块小广场,游人驻足观望,原来在这里举行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老人,他们用苗族古语演唱那史诗般宏大的古歌,歌者声音洪亮,并伴有铜鼓舞、高排芦笙和反排的木鼓舞。这是原始的歌唱,唱响了一个苗寨的期盼;这是原始的舞蹈,舞出了一个民族的精彩。而苗族的“长桌宴”风俗由来已久,源自苗家娶亲嫁女,外寨来访贵宾的联谊,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苗家过年的一种喜庆方式,以致成为现在苗家最高形式与隆重的待客仪式。古藏肉、酸汤鱼、白切鸡、野兔肉、熏腊肉等等,摆满了长桌。众人举杯畅饮,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苗家女人则提着酒坛唱着酒歌来劝酒:“你喜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他们快乐地唱歌,快乐地生活,酒杯里盛满了幸福,寨子里盛满了欢笑。
苗族是一个热情开放的民族。在众目睽睽之下用唱山歌来寻找自己心仪的另一半,对爱情的追求直接大胆。“男:月亮弯弯两头钩,两个星宿挂两头,金钩挂在银钩上啊,郎心挂在妹心头。女:月亮弯弯两头尖,两个星宿挂两边,金钩挂在银钩上啊,郎心挂在妹心边。合:月亮出来亮堂堂,犀牛望月妹望郎,郎有心来妹有意,有心有意结成双。”苗族更是一个强悍团结的民族,寨子大门大开不设防,对客人热情招待,但对土匪决不手软。在土匪猖獗的年代,全寨人齐心协力,放进来再关起门来打狗,土匪无处可藏,寨子平安。
晚上,我们住在苗寨的吊脚楼。窗外,华灯初上,夜幕下的苗寨一片金碧辉煌,风雨廊桥上坐满了休憩的人群,既有苗寨人,也有游客,不同的口语构成苗寨的另一种风情。这座千年苗寨,给了我们一份来自历史的宁静和安详,仿佛是渗透了人间一切的纷纷扰扰后的平静。我渴望回归,无论是远远地眺望,还是静静地行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