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粮食生产,让自己手里的饭碗越端越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市农业部门始终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做好农业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培训、新品种推广示范及耕地地力补贴力度,确保了全年粮油生产再获丰收。今年全市共计完成粮食播面138.69万亩,超出目标任务8.69万亩,其中早稻40.8万亩、中稻40.1万亩、晚稻43.94万亩、旱粮13.85万亩,总产预计可达60万吨左右。今年我市油料作物面积38.9万亩,油料总产4.61万吨,同比增加0.45万吨,增长10.8%。
科技的贡献为我市粮食再获丰收提供了支撑,全年通过送科技下乡、农业大讲堂等活动,累计举办培训达118期(次),培训(指导)农民8830余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93人,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科技获取能力和带动能力。同时,大力推广技术成果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籼改粳”高产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全市累计推广面积达21.15万亩,增产2493.7万公斤,增收6732万元。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提质转型升级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统一安排部署,围绕“扩面、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市农业部门精心谋划、积极探索,我市立足市情和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结构调整项目落地,精心组织项目实施,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蔬菜新增百亩以上规模基地10个,新增面积5000亩,设施蔬菜大棚面积3500亩,新增品种20个。新增百亩以上标准茶园基地36个,已落实新增茶园面积近20000亩,已全面开工建设,改良和培育新品种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市农业部门努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已全面完成了2017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市级全面验收,全市实际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8.594万亩,新增耕地面积543.43亩,项目区流转土地7.34万亩,流转率85.4%,引进各类经营主体388家,调整产业结构面积1.4万亩,调整比例16.3%。当前,2018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机制激发主体活力
市农业部门按照市委“三权分享、三股分红、三手合力”的“三个三”农业改革创新理念,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将工作重心放在加快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行动上,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打好基础。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8家,上半年实现销售总收入41亿元;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1770家,入社成员5.4万人,带动农户12.67万户;家庭农场总数达1409家,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1.7万亩,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通过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市农业部门以全市“双创双修”为契机,以“一带三边五线”为重点,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征程中的新亮点,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田园综合建设。当前,我市创建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浮梁县),浮梁县严台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市共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1个。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企业达到377家,带动从业人员3.2万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