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误区,一些是患者自己想当然造成的,一些是由于临床医生的认识不足或健康教育未做到位造成的。这些误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很容易对临床有效控制血压造成不良的影响。
本期,整理总结关于高血压控制方面比较常见的9个误区,望读者仔细阅读,以防犯错儿。
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学会疾病自我管理。
误区一: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越高。
这一错误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有些高血压也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误区二:凭感觉用药,没症状就不用药,根据症状估计血压高低。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才有了“感觉”。
血压不能跟着感觉走!
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出来的,不是感觉出来或估计出来的。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血压稳定的患者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
误区三: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
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除非早期的轻度高血压,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者不需要用药外,其他患者都是越早服药治疗获益越大。
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
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
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肾损害,其远期预后越好。
不要等到发展到心脑肾脏器损害时再用药,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误区四:降压治疗,血压正常了就停药,认为高血压已治愈。
高血压和伤风感冒不同,绝大部分高血压难于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这就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降压药。随意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
听到要终身服药,大家都会觉得有负担了。
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一般只对那些能够严格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以减药量。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误区五:单纯依靠药物,忽视生活方式改善
部分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就行了。其实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
吸烟、过量饮酒、高盐膳食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单纯靠吃药,药物再好也难有良效,很多人服用2、3种降压药而血压仍难达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误区六:只服药、不看效果;只要服药就万事大吉
这样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另外,降压原则强调个体化用药,其中一项便是坚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
误区七:自行购药服用,看别人有效就照搬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降压机制各不相同,都有其适应症,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经医生根据病情,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兼顾到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存的危险因素、伴随的靶器官损害的情况,选择能有效降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而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才是合理的治疗方法。
误区八: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除了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人均主张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尤其在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不建议一吃降压药血压马上就降下来,应该要有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一般要服药1~2周后逐渐降下来。
误区九:迷信保健品、保健仪器的降压作用
保健食品、饮品及降压器具如降压手表、降压项链等,大多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有的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还造成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1.
遵医嘱服药和调整用药,定期门诊复查
2.
必须在家自测血压,记录结果,作为医生调整用药的主要参考依据
3.一时的血压升高不要着急,应寻找和去除诱因,加强监测,必要时就医
4.规律用药,除非特殊情况,避免突然停药或者加药太多
5.注意避免和及时发现低血压,必要时就医
6.根据情况调整服用时间、药物品种和剂量
7.限盐、戒烟、戒酒
8.心理咨询和治疗
9.修身养性,适宜娱乐
10.注意影响血压的药物
11.治疗相关疾病
12.充足睡眠
13.合理运动
14.控制合适体重
15.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的措施
16.不要忌讳用药,不要怕长期用药
17.不要听信偏方、不准确的信息广告等
18.不要试图自己治疗或者只听从病友的建议
19.
服用降压药之后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找专家沟通进行调药
总体原则是:血压正常不高也不低,不加药也不减药,维持;持续血压升高应加药;连续测血压偏低应该减药。
——————————————————
世界糖尿病日
“糖妈”速看!
●目前全球有超过1.99亿女性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0年将增至3.13亿,五分之二的女性糖尿病患者处于生育年龄。
●全球育龄女性糖尿病患者人数达6000万。
●Ⅰ型糖尿病的女性更易发生早期自然流产或胎儿畸形。
●70%的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得到预防。七分之一的分娩受到妊娠糖尿病的影响,半数妊娠期高血糖发生在30岁以下的妇女中。
我是「糖妈妈」吗?
我们这里说「糖妈妈」,即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是在怀孕期间才发生的血糖升高,不包括孕前糖尿病,即怀孕前和首次孕检确定得了糖尿病的患者。
是不是「糖妈妈」,需要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判断。
1.
时间与方法
检查时间:怀孕第
24~28
周或
28
周后的第一次产前检查时进行。
检查方法:连续
3
天正常饮食,试验当天至少空腹
8
个小时后再进行检查。
将75g纯葡萄糖粉溶于300ml温水中,在5分钟内喝完,分别在服糖前及服糖后
1
个小时、第
2
个小时抽血(开始饮用第一口计时),共抽血
3
次。
注意事项:
不能因为怕测出来血糖高,在试验前故意少吃东西。试验前
3
天,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少于
150
克,换算下来是
4
两大米或者面粉的量。
糖水要在
5
分钟内喝完。
在做检查时不要过度运动,除了糖水以外不要吃任何食物,可以喝少量白开水,不要抽烟。
试验完成后可以像平常一样吃东西。
2.
诊断标准
结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
空腹血糖≥
5.1
mmol/L
餐后
1
小时
≥10.0
mmol/L
餐后
2
小时
≥
8.5
mmol/L
只要
3
项结果中任何
1
项达到或超过相应的标准,就可以诊断妊娠期糖尿病。
「糖妈妈」怎么做好自我检测?
1.
血糖监测可以使用血糖仪自己检查手指末梢血糖值。不同情况的「糖妈妈」,需要监测的时间点不同。
每天测
7
个点的血糖:新诊断的高血糖孕妇、血糖控制不好、以及妊娠期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妈妈」,应每天监测7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2小时和夜间血糖;
每周测一次7个点的血糖:运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妈妈」,每周应至少有一天时间监测7个点的血糖,包括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2小时和夜间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每周测一次4个点的血糖: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妈妈」,在随诊时建议每周至少监测1次全天血糖,包括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共4次。
检测血糖需注意:
做好详细的血糖记录,必要时还可以记录每一餐具体吃的食物和数量,以方便医生根据结果指导饮食或调整胰岛素剂量;
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的2小时,而不是从吃完饭开始计算时间。
「糖妈妈」,血糖多少才安全?
一般应该尽量把血糖控制在以下范围:
餐前(或空腹)血糖
≤
5.3
mmol/L
餐后
2
小时血糖
≤
6.7
mmol/L
夜间血糖
≥
3.3
mmol/L
「糖妈妈」,该如何饮食调节?
有半数以上患者可通过饮食调节控制血糖,避免相应并发症的出现。可见饮食调节的重要性。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1)控制总热能,中、晚期热能按理想体重的30~38千卡/公斤体重,要求整个孕期总体重增长10~12公斤为宜,但是同时必须避免过低热能摄入而发生的酮症。
(2)碳水化合物,应避免精制糖的摄入,但主食应保证5~7两,过低则不利于胎儿生长。
(3)蛋白质,每日摄入约100克蛋白质,1/3以上为优质蛋白质。
(4)脂肪应尽可能适量摄入,占总热能30%以下。特别是硬果类食品应适量食入。
(5)膳食纤维可能有助于降低过高的餐后血糖,可适量增加其在膳食中的比例。水果则应根据病情的好坏适量选用。
(6)少量多餐、每日5~6餐,定时定量进食。适当加餐,既能有效治疗高血糖又能预防低血糖症的发生。
「糖妈妈」,可以进行哪些运动?
运动形式的选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形式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以及游泳为主,运动时心率不要超过140次/分。最有效的有氧运动是运动大肌肉群完成持续或间歇的运动。主要包括步行、慢跑、固定自行车、游泳、划船、跳绳、爬楼梯、太极拳等。其中步行是国内外最常用的,可作为首选。
运动时间的选择:运动时间宜选择在早晨,在使用胰岛素之前,以减少低血糖反应时间。
每次运动应有运动前5-10分钟的准备活动及活动后至少5分钟的放松活动。有效心率(有效心率=(220-年龄)X(50%-70%))的持续时间必须达到10-30分钟。
运动的频率:运动频率一般以1周3-5次为宜,具体视运动量大小而定。如果每次运动量较大,可以间隔一两天,但不要超过3天;如果运动量较小且身体允许,可以每天坚持运动1次。
「糖妈妈」,可以用哪些药?
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后,孕期血糖仍然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就需要考虑加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了。目前我国对于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的安全性等方面还缺乏相关研究,所以在没有安全性评估的前提下不建议使用,也就是说目前妊娠期糖尿病推荐用的药物只有胰岛素。
希望每位孕妈都能平稳渡过整个孕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