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路被拉得越来越长,而我也在慢慢长大,沙子路变成了水泥路,大院里的铁锹和扫把被“冷落”在一旁,各类筑路机械“占领”了越来越多的操场,在“没有路就修马路”的年代,我见证了公路拉开城市框架、打通城乡纽带的神奇力量,206国道旁的山间、田野逐渐有了楼房和厂矿的影子,马车、牛车和驴车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了,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一条路的背后承载着多少的使命和责任,我只知道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天蹲在马路旁数着来往的车辆——这辆是吉普212,那辆是大众桑塔纳,这边来了一辆进口伏尔加,那边又来了红旗、东风和解放……
记得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父亲高兴地对我说:“儿子,咱们市里马上要通高速公路了,以后去省城走高速公路3个多小时就能到了,你好好读书,等放假了我就带你去南昌。”听完这话后,我最关心的不是南昌好不好玩,而是高速公路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都是什么车辆……1999年的暑假,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高速公路——平整、宽敞、单向,也第一次穿越了“山洞”(隧道),第一次看到了“钢丝桥”(斜拉桥),更为惊喜的是,在高客上看到了一辆辆奥迪、别克等高级轿车从身边飞驰而过。从此,高速公路在我心中烙下了“跑得快”的标签。
2007年,高中毕业的我,带着对交通人的敬仰和父辈的期望,步入了交通学院的大门。依然记得去报到的时候,汽车经过一条羊肠小道七拐八拐地开了很久才到学院的大门,求学之路貌似从一开始就踏上了交通人艰辛的步伐。然而,新学期还未过半,学院新大门前的双向四车道华丽登场,康庄大道直通前方,我又一次领悟到了路的重要性。几乎与此同时,又一个好消息让我格外兴奋——景鹰高速正式通车运营,从此,南昌回景德镇无需再绕行九江,通过昌万公路从万年上高速,路程缩短了近100公里,时间上也节约了近1个小时。
三年的求学之路短暂而又漫长,在学习测量、试验、绘图等技能的同时,学院也悄无声息地从几栋教学楼发展成集图书馆、专业楼、校史馆、培训基地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园。看着师兄师姐们积极参与到全省各地的高速公路建设当中,我和同学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加入其中,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分别在2008年、2010年连续突破2000公里、3000公里,虽然当时自己还没有亲身参与到高速公路的建设当中,但从这惊人的数据中,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交通的那份信念,作为交通人的自豪感涌上心头。毕业前夕的实习阶段,我有幸参加了德兴至南昌高速公路的建设,从熟悉图纸到现场施工,从荒山野岭到巨龙横卧,也许,只有真正参与到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修路的不易吧!车行一公里只需短短的20秒,可修建这一公里却要花费上万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千里高速的背后,不知暗藏着多少交通人的血与汗。
大学毕业之后,我加入了武警交通部队,经历和见证了更多交通人的牺牲和奉献,也对脚下的路有了更深的感情。退伍返乡之后,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奋斗在交通战线上,沿着祖辈的路奔向前方,我也再次有幸见证了我省交通运输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接近6000公里,成为全国第三个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一步一个脚印,是那么铿锵有力。当年实习的项目德昌高速也早已通车,路旁的村庄、桥下的江河依然是那么的亲切、熟悉,只是昔日热火朝天的工地变成了如今舒适平稳的路基,最关键的是,从南昌到景德镇全程高速不到200公里,只需不到2个小时就能抵达。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实力的增强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的有力支撑,虽然我没有经历全部的40年,但从父亲告诉我当年他从南昌到景德镇需要坐一天一夜的班车(如果天气不好,可能需要2—3天)和如今每天四个来回都成为可能的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我感叹改革开放的伟大。
儿时的爱好现在依旧未曾改变,工作之余,我还是喜欢蹲坐在路旁,注视着来往的车辆,只不过路上行驶的汽车越来越多、越来越靓,不仅有进口的奔驰、宝马、特斯拉……还有国产的吉利、传奇、比亚迪……自主品牌汽车的占有比例越来越高,中国创造成为了国人的骄傲,看——我们的智慧高速、智能收费站已经蔓延开来,向着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奋勇前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