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回城隍庙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一次歇斯底里的疯狂,一座恢宏的城隍庙瞬间土崩瓦解。一位老人悲凉地回忆,化着荡气回肠的颤音在古城的上空经久不息。那场景,至今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无数浮梁人的眼前,无法褪去。这是一座永远矗立在浮梁历史长河中的建筑。这是一座永远矗立在浮梁人记忆中的人文坐标。

“有(城)墙就有城,有城必有城隍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大凡县一级建制以上的地方,城里必有一座城隍庙,这是“老祖宗”两千多年前立下的“规矩”。“城”是城墙,“隍”是壕沟,即护城河。城隍,后来演变成为城池的守护神,维系着整个地方的安危。城隍庙,则是用来祭祀保护城池的庙宇。中国古代祭祀城隍神的活动最早出现在周朝,发展在秦汉,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浮梁县的城隍庙,始建于唐朝。到了元代,浮梁县升格为中州后,城隍庙也随之提高规格。话说延佑二年,札贴木儿监郡时因公事到浮梁初谒城隍庙,见城隍庙未上州的规格,于是“度用费,鸠集众力,伐木负植佣就事。”重修后的城隍庙,无论深度广度还是规模,与之前相比大相径庭。至治二年,再次重建,其规模完全仿照州衙形制规划布局,中轴对称、严谨规整,恪守儒家尊卑有序的礼制规范。庙区坐南朝北,为前后四楹三进院落,以城隍大殿为中心,将六曹府、土地堂、灶君庙和财神庙四大不同功能的建筑组合一起,形成院中套院的空间格局。大门两侧筑有砖雕八字影壁墙,并配石狮和拴马柱,围成广场,俨然官府八字衙门式样。沿着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排列山门、东西钟鼓二楼、献殿、正殿、寝宫等主体建筑。城隍是城隍庙大殿的主祀神。为了突出城隍地位的崇高和神圣,整座大殿建在将近一人高的台基上,气宇不凡。城隍庙的盖瓦全部是蝴蝶小青瓦,显现江南徽派建筑特色,但镶嵌在正殿屋脊正中的仙丹葫芦则鲜明地彰显城隍庙主建筑的宗教属性,既突出道教文化特色,又通过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巧妙地融入了儒家、佛家以及民俗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浮梁这座祭祀建筑以其开放的胸襟包容了诸多的文化内涵。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城隍爷出巡的盛大日子。这天,数名壮汉抬着城隍爷在城内主要街道巡视,还有一对童男童女坐在倒翻过来的八仙桌上相陪。同时,迎龙灯、踩地戏也热闹上演。城隍爷出巡时,万人空巷,整座县城爆竹喧天,欢呼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一年一度的庙会总是离不开城隍庙。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或元宵节举行,也是乡镇集市贸易最为繁华之时,多设在城隍庙内及附近,于祭神、娱乐、购物多项活动融为一体。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离不开老百姓的生活。浮梁县城隍庙的庙会是在春节进行。这天的城隍爷也不清静,那些虔诚的香客鱼贯进香,焚香之后便是低声细语求签问卦,祈求健康平安升官发财。各种商家、小吃摊、土特产倾其所有,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杂耍的、逗鸟的穿插其间,小孩则骑在大人的肩上,手中的纸折风车在熙熙攘攘的的人群中穿行,祥和的气氛在空旷的天空中飘荡。城隍庙广场上,红男绿女,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最为热闹的地方是老戏台。城隍庙的戏台与山门连在一起,是人神共娱的戏场,人们在祭祀神灵之后,观看歌舞演艺赣剧采茶戏,其乐融融。老人看得入戏,年轻人则是凑热闹,有的是玩耍,有的是吃喝。

岁月流逝,纵使百般寻回,终究幽梦一场。浮梁的城隍庙在建国初期还是比较完好的,但随着后来一波又一波的运动,终是在劫难逃,如今城隍庙只是老一代人的记忆罢了。据说,县政府为策应建成景德镇对话世界的后花园,重点打造古县衙景区,城隍庙的恢复也在规划之列。再现浮梁地域文化记忆,复兴浮梁历史文明,是我们每个浮梁人心中的愿景。

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带来了许多生活的便捷,也在不经意间带走了许多传承千年的历史文明。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这喧嚣拥挤的城市寻到这一隅静谧,追寻那日渐消逝的故事和传统。

杨昔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