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竹山的柿子熟了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金竹山,是镶嵌在浮梁东部大山深处的一颗绿宝石,因绵延数十里的万亩竹林而得名。殊不知,在这茫茫竹海中却有柿子树的点缀,把金竹山的秋天渲染得红润而风情,自然又凭添了另一番独特的深秋景致。这样的清秋画面,谁看了不会从心底滋生出一丝丝缠绵和眷恋?

到了深秋,走进金竹山,漫山遍野的柿子树枝上挂满了熟透的柿子。这里的柿子呈椭圆形,浅橘黄色,在秋阳的浸润下,饱满盈实,娇艳欲滴,如同一颗颗暖红的灯笼,在醉人的秋风中,摇摇欲坠,可爱又诱人,透着一种妙不可言的喜气。在这个万物萧瑟、草木暗淡的季节,唯柿子独领风骚,让人心生爱怜。“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想起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来。霜降摘柿子,家家户户忙,红似灯笼的柿子是金竹山的盛景秋韵。花红柳绿已去,大自然回馈金竹山人的不止是春暖花开,还有硕果累累。我摘下一颗,轻轻放在手心里,缓缓撕去果皮,然后放进嘴里,美美地吸一口,连同果肉和汁液,好像吸进了整个秋天,心房也变得明亮而温暖起来。这是金竹山的秋天啊。

金竹山的柿子树生长环境极为简陋,无所挑剔,山坡上、丛林里、岩石间、溪水旁,都有它们的身影,而且耐寒抗旱性强,只要有充足的阳光便焕发勃勃生机。春天,柿子树经过一个冬季的储藏,发芽长叶,蓄势待发;夏天,柿子树顶着炎炎烈日默默地哺育着她怀里的孩子;秋天,树叶悄然退场,让出阳光,此时的柿子树玉树临风、独领风骚,更是将自己最好的果实无私馈赠给人们。这就是金竹山的柿子啊。

金竹山的柿子树当属楚岗村的最多,它不仅成为楚岗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而且更是楚岗乡村旅游一道独特的风景,将柿子加工成柿饼,还是楚岗人待客的佳品,游客送人的礼品。除了购买柿子和柿饼,游客自己还可以用竹竿采摘柿子。竹竿的梢头扎一小口袋,套住柿子,稍一用力,熟透了的柿子便掉落到套子里,这自然是游客乐于做的事了。游客行走在古朴的村庄,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一把摘柿子的劳动乐趣,其乐融融。瞧,一位老媪也禁不住试一把,他们笑得多开心啊。记得小时候,我将在山上摘来的野柿子放进米糠箩筐里或用棉絮捂着的木桶里,每天都要翻开来试试是否捂软了可以吃了。母亲便说道,急不来的,至少要四五天呢。于是,我便在等待中等待那甜腻可口的到来。

柿饼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果脯,甜腻可口,营养丰富,别有风味,还可以补充人体内需要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胡萝卜素等一些微量元素,且有止血凉血、润肺化痰、生津止渴、活血降压之功效。柿饼的传统制作工艺极为简单:去皮、晾晒、出霜,便可做成美味可口的柿饼了。柿子在晒成柿饼的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果肉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渗透到柿饼的表皮上,形成一层白色葡萄糖粉末,外干肉软,而且甜得原汁原味,堪称一道饭后茶余的点心佳品。相传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从西安进军北京,途经临潼时,正值荒年,粮食紧缺。为了犒劳义军,当地百姓把火晶柿子掺合面粉烙成饼子送给义军。后来,为纪念李闯王,每年秋天,临潼百姓家家户户烙柿饼吃。这是不是最早的柿饼就无从考究,但金竹山的柿饼与临潼的不同,它是削去外皮,经过数天的日晒夜露出霜而成的。因此,每到深秋,楚岗人家家户户的大门前、窗台上都架着竹簟,竹簟上铺满了黄灿灿的柿饼。暖阳下的晒柿饼场景,绝不逊色于婺源篁岭的晒秋之美。

我曾多次和朋友来楚岗,而秋天走进她,还是第一次,没想到楚岗的秋天竟然如此之丰腴,如此之美不可言。楚岗的秋天,和其他的乡村一样,同样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所不同的是这里还有挂满山坡的红红的柿子。

在村头的大树底下,几个老人坐在那里一边聊天一边兜售竹篮里的柿子和柿饼。说他们兜售似乎不太准确,他们若无其事一般,和游客乐呵呵地聊天,他们好像不是卖柿子,而是卖快乐,更何况那浅浅的竹篮怎能装得下一个丰收的年景呢?听老人说,一个季节下来,光柿子的收入就有好几千呢。以前,柿子和柿饼只是村里人打打牙祭的果脯零食,自从村里进驻扶贫工作组,他们才发现柿子也有生财之道,也能换成花花的票子。于是,在工作组的指导和帮助下,楚岗的柿子和柿饼成了远近闻名的山货啰。那挂满山野的红灯笼般的柿子不正象征着他们的生活红红火火走得更远吗?从他们愉悦的神态和爽朗的笑声中,我读懂了他们的快乐和幸福。他们因勤劳而快乐而幸福,他们因知足而快乐而幸福。我上前问了柿子和柿饼的价钱,不贵但也不便宜。我买了一些带回家,把楚岗人的快乐和幸福分享给家人和朋友,这是我此行的另一份收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