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奏响乡村振兴发展“最强音”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本报记者

熊希伦

农业强则百业兴,农民富则民心安。近年来,我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目前已有9个省级贫困村摘帽,6079户15172名对象脱贫,农民生活更殷实、幸福感获得感增强。

秋意深浓,瓜果飘香,深秋的景德镇依然生机勃勃,走进各县区,穿行稻田果园,走在乡间小道,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力“脉搏”。

环境整治再造宜居新空间

“和原来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昌江区荷塘乡童坊村村民谈起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成效感叹道。近年来,童坊村紧扣“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幸福宜居秀美家园”主题,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这篇大文章,对所辖1.8万亩山林实行封山育林全覆盖,加强防治松材线虫病发生的力度,对公路两边山脚柴草进行砍斫清除,既美化了乡村路貌,又杜绝了山林火灾隐患。同时,积极开展“清河行动”,加强了对河道污秽物的清捞工作,并制定村规民约,严禁在河溪里毒鱼、电鱼,严禁在河道岸边乱垦乱挖、乱搭乱建,保护了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让童坊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童坊村的变化,只是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从2017年2月起,我市开启了城乡环境大整治工作,不仅给城市“洗脸”,也给农村“洗脚”,形成城乡联动、城乡一体。重点开展“向垃圾宣战”、打击“两违”、清理河岸线等行动。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走上了干净平整的道路,有了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砥砺前行,山乡蝶变。漫步在田野乡村,昔日垃圾堆积、人畜混居、村道坑洼积水的“脏乱差”现象已难觅踪迹。更多的是涌现出了浮梁县的进坑村、礼芳村,昌江区的童坊村,珠山区的三宝村等一批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旅游休闲型、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示范典型。

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新发展

白墙灰瓦马头墙的建筑、潺潺溪水缓缓流过,在珠山区竟成镇三宝村下辖的自然村马鞍岭,群山环抱、层峦叠翠中的村庄仿若一幅水墨画。

马鞍岭村陶瓷矿产丰富,宋代以来,这里的古瓷矿、古水碓、古窑业孕育了辉煌的湖田窑。后来,由于当地制瓷中心转移以及交通不便,马鞍岭村逐渐失去了光彩。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泥巴路,村里没有路灯,夜晚一片漆黑。

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去年起,我市在马鞍岭村推行“三权分享、三股分红、三手合力”(简称“三个三”)模式,即保护所有权、尊重承包权、用好经营权,引入资金股、盘活资源股、奖励人才股,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力量、运用市场无形之手作用、动员群众勤劳之手共同参与,以此实现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集体经济活起来的目的。

现在,村里的“书吧”解鞍小筑、“茶吧”茶鼎轩里,经常有游客、创业者休憩小聚,周末和节假日来参观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

今年40多岁的齐国宝,是土生土长的马鞍岭人,由于村庄位置偏僻、发展跟不上,他之前在外开车跑物流。去年春节回家过年的他,被村里的变化震撼了,“不仅环境改变了,很多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家门口务工,都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简直不敢相信”。而一直热爱陶瓷、喜欢收集当地人文故事的他,更是在自家开设了陶瓷工作室,干上了既喜欢又挣钱的活儿。来自台湾、专攻陶瓷香炉的叶纹妤,是第一批进驻马鞍岭的艺术家。她说,在景德镇待了10年,挪了几次窝,这次到马鞍岭,可以说各方面都满意,留下来、扎根景德镇了。

除此之外,在浮梁县鹅湖镇东埠村,“高岭·中国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建成后将成为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

农旅结合拓展富裕新路径

今年国庆节期间,在浮梁县瑶里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梭其间,体验“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独特魅力,古镇里数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宛若置身于山水画中。

田园变景点、农家变旅馆、农民变老板。走进浮梁县蛟潭镇礼芳村花千谷景区,四季花海、户外拓展、卡丁车等系列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走进浮梁县臧湾乡新佳茶园,茶海叠翠,碧毯铺陈,四季嫩绿,怡心养目,国家良种茶园4000余亩,众多爱茶人士慕名而来;走进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不仅可以看到宋代完整的制瓷体系,更可以体验“忙时种田,闲时考古”的悠然生活……一个个现代化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串联成带,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经济发展,更让乡村旅游扶贫惠民效果日益显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