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浮梁县村名初考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婺源县、休宁县,西毗鄱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市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浮梁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始称新平县,唐武德四年析鄱阳县东域而建,开元四年易名新昌县,天宝元年改名为浮梁县。县境域面积为2867万平方公里,辖区内人口达33万,1666个村庄寥若星辰,镶嵌在赣东北山川大地之间。由于各村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建村年代各异,姓氏参差不齐,其村名的渊源和演化过程也多彩缤纷,经初考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依托姓氏而得名。在全县1666个自然村中,以姓氏得名者约占50%以上。经考察发现,移民村多以姓氏命名。这种现象在全县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外来移民初到陌生之地,亟需家族的团结,方能安家立业,故以姓氏命名村名,以示别于土著或他族。如三龙镇的杨家、李家屋场、洪冲排、潘家,黄坛乡的吴家、汪家、朱家、方家山,经公桥镇的金家、冯家坞、项家坪、江家、夏家滩,洪源镇的方家、程家、徐家、万家,鹅湖镇的曹村、潘村、张村,湘湖镇的陈家畈、李家埠、杨家墩、谢家坞,蛟潭镇的胡宅、操家、叶家塝、施家、西湖乡的狄滩、董家坞、杨家坪等。

依托自然地理实体而得名。以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为村名者,在浮梁的自然村名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约占10%。这是因为,最初建村者选择居住地,一般多依山傍水,居高地可防水患,近水则有取用之便。所以,此类村庄建村时,多以所居之地的山名或水名作为村庄的村名,如寿安镇的朱溪、西溪,王港乡的高沙渡,蛟潭镇的南田坞、高塝上等。

依托地形、景观和方位得名。古人择地而居,多观察村落所处地形地貌、景观和方位特征而命名村庄。如寿安镇的八角井、画眉笼、筲箕窠,峙滩镇的龙潭,鹅湖镇的桃岭、燕窝里、犁头角、鲤鱼靠塝、铜钱湾、湖丘,西湖乡的擂鼓坪、四方塔、大鼓园、马石坑、冯家堰,经公桥镇的马鞍坝、打锤杈、曲阿里,兴田乡的油榨里、严湖,瑶里镇的葫芦坑、凉帽顶,臧湾乡的猫儿颈、猪母下槽等。

依托河流道路桥梁而得名。自古以来,浮梁的北部、东部与安徽交界,多处为赣徽交通要道。河流均向西流入昌江,桥梁遍布。道路交通发达,各种交通设施很多,故出现大量与道路交通相关的村名。如峙滩镇的大明河里,经公桥镇的鸦桥、港口、港北、官桥,江村乡的桥亭坑、金沙滩口,臧湾乡的古铜桥村,勒功乡的沧溪,鹅湖镇的铁锁桥等。

与种植业和手工业相关的村名。在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种植是每一个村庄所共有的,而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却是有所不同,许多村名就反映了当地在历史上曾经拥有或现在仍拥有的种植业,如罗家桥乡的铁炉、三龙镇的芦田、牡丹台,浮梁镇的金竹、茶培,西湖乡的棉花坦,湘湖镇的菖蒲源,兴田乡的车田,江村乡的芭蕉垄、苦槠岭,峙滩镇的杉树坑、鹅潭,蛟潭镇的柏树坑、葛田畈、石榴源,鹅湖镇的果儿垄、炭坑、油麻崅、茶籽棚,瑶里镇的枫树坞、韭菜岭、水碓坑等。

依托名胜古迹而得名。浮梁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几乎是一座村庄就是一座古迹的代名词。如浮梁镇的教场、旧城、新平,罗家桥乡的高墩庙、营盘山,洪源镇的洗马,江村乡的沽演、诰峰、六里亭,蛟潭镇的官中、石鼓、礼芳、上行寺、万寿寺,经公桥镇的佛王湾、塔下、牌楼下,西湖乡的道士坛,兴田乡的城门、营里、传芳里,臧湾乡的万年庵、狐狸庙,湘湖镇的书院村等。

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吉祥嘉言而得名。千百年来,浮梁县境内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有的曾见诸经传和方志,有的是历代口碑相传,折射在自然村村名上,就有了如三龙镇的三龙村,罗家桥乡的金坑坞,蛟谭镇的石鼓村,鹅湖镇的丰裕村、金鸡潭,湘湖镇的双凤桥,寿安镇的灵珠、义民、盘龙岗,洪源镇的洗马桥、世久坞、富家坞等。

此外,还有以人名作为村名的,一般是以最早建村的长辈或有大的德行的人的姓名命名的,如兴田乡的正德坑,鹅湖镇的司徒庙,瑶里镇的仁子坑等。

丰富多彩的村名,是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的符号,深深地嵌在中国大地上。村庄,作为中国农村五千年农耕文化的载体,共同点缀着璀璨的乡土社会,但随着城镇化的强力推进,有些村庄被湮没,村名消失。

如今,农村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乡愁记忆也越来越浓厚,每一座村落,都有一部写不完的历史书,人与土地共同交织成一段段传奇。记住乡愁,记住村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