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仁医济民护航生命绿洲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米兰/文

刘伟

李映坤/图

年终岁首,接二连三的喜讯从国家卫计委相关机构传来,市第二人民医院连续荣获国家级荣誉称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优质服务岗”;过去的2017年,全市首家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国心肺复苏应用转化基地等国字号纷纷落地该院。在一连串的荣誉背后,是该院近年来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不忘初心,践行“仁医济民健康致和”的探索。

用心济民,减轻患者负担

手术不住院,全市首家日间手术创新

假如说“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古人对弱者的恻隐,那么,一家医院对患者的情怀,无不体现在它对服务的无止境追求里——给予最好的治疗,给予最无微不至的服务,给予最多的慰藉关怀,给予最人文的就诊体验……

而这,正是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近年来走过的创新旅途。

2018年1月,51岁的女患者江某再次走进市第二人民医院,这次看病,彻底颠覆了她以往“看病”的感受。

改变她感受的是一项医疗服务创新——“日间手术”。患痔疮多年,子女在外地,对是否做手术,她很犹豫。当接诊医生告诉她:

“手术不用住院,一天就可回家,也不用交门槛费。”江女士半信半疑。随后,她拿着单子做完检查,第二天真的做了手术,护士让她“明天就回家”,她才真的信了。离开医院时,她拿着费用单不放心地问:“是不是来拆线换药还要交钱啊?怎么只花了不到500块钱啊。”得到不用再交费明示后,她高兴地对着护士连声说谢谢。

同样,享受这一便利服务的还有做表皮囊肿切除的章先生、做乳房纤维瘤切除的伍女士、做胆管结石手术的崔女士……作为全市率先试点,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得到了患者的一片点赞,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近200名患者选择了这一新型服务。

开刀不住院,不仅仅是简单提高服务效率,更缓解了患者住院无人陪护“住院难”和费用高的“手术难”等最大症结。“真的是很方便很惠民,减轻了我们很多负担呢。”52岁的崔女士一再说。

新型服务模式后,是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是对完美服务的不断探寻,是传统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改善服务实践。

智慧医疗,看不见的服务

填补空白,预发药和智能摆药系统

作为患者和家属,看病最难熬的也许就是“等待”,等挂号、等看病、等交费、等拿药、等检查、等报告、等办手续……每一次的等待,不仅有时间成本,更有对病痛焦虑担忧的叠加。

为了减少患者等待,市二院不断从软件硬件上提升服务,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进服务流程持续优化。2017年,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息化革命——“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在该院铺开,信息系统全面升级: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移动支付、分诊叫号、预约检查、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省内异地医保直报、全省血费直报……它带给了患者更便利的“看病”感受。

病痛之躯也可以用完美的服务慰藉。从此,每一个患者成了自我健康档案的“主人”,轻点手机,历次诊疗信息一览无余:检验报告、处方、费用、主治医生……“今年,还要推行面对面扫码支付,会更方便!”信息科的介绍里,可以窥见对“更快捷”的更高追求。

2018年1月,入院的梁某拿着护士发给他的小药袋开玩笑地说:“哇,这么清楚,这下我总不会吃错药吧。”密封的小药袋上,有病区、病床、人名、药名、用量、注意事项等信息。这正是以往患者用药可能的隐患——忘记吃药、不按时吃药,或不小心打翻药盒弄错药。

密闭小药袋的变革里,蕴藏着看不见的敢为人先:智能摆药系统,静配中心,全院临床覆盖长期、临时医嘱用药配送,药房内置电梯直达配送等等,或首创、或填补空白,为的是占据最前沿的制高点,它既是对药品安全的精准化管理,更从繁琐中解放了护士,把时间还给了患者。

大破大立,不断向国字号冲刺

从胸痛中心,到心肺复苏应用转化基地

在不断推进医疗服务改善过程中,市二院领导班子始终用超前的意识,引领医院大步迈进,把“不断满足基层群众需要”作为创新的原动力。

2017年初,该院向国字号“国家级胸痛中心”率先发起冲刺。史无前例的大拆迁、大搬迁、大培训同步开始:拆除老急诊楼,建起胸痛中心;舍弃老业务用房,代之更尖端快捷的急救循环;夜以继日的全员应急救护培训,打破了岗位界限,考核、演练、整改、完善,连收费员、保洁员、电梯员也不例外……

它的背后,是现代医疗最前沿“大急救”理念的激烈碰撞和更新。

2017年底,该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了国家认证,这也是同业内首个国字号胸痛中心落地。国家卫计委有关领导和专家,市政府、市卫计委有关领导专程祝贺并高度评价。胸痛中心打破了常规的服务模式,为急危重症心血管病人打通了生命绿色通道,开启了瓷都急诊服务新纪元,覆盖40多家基层医院的“胸痛联盟”,更惠及了周边无数的危重患者……

冲刺更带来了联动效应。随后的国字号接二连三落地该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优质服务岗”、“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腹部心肺复苏应用转化基地”、“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建设单位”、“全国心肺复苏学医教研基地”……

高举高打,奋进前沿,造福更多患者!

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新闻的一条消息,让瓷都成为了焦点,也让该院每个员工无比自豪——该院95后女技师江蕙仪小区救人的视频赢得了全城市民点赞。看似偶然,却是必然。透过新闻,人们看到了“医者仁心,大爱随行”的院训,看到了全员普及教育的丰硕成果,看到了服务意识无处不在的点滴渗透……

从医联体,到赣籍专家工作站博士受聘

上联下动,拓展资源共享平台

推进医联体改革,对症的是医疗资源不平衡。近年来,该院不断探索拓展资源共享空间:从远程会诊、请省外专家前来义诊,到医联体联盟、微信平台共享;从医教研基地挂牌,到赣籍专家工作站建立,纵横联动的背后,是共享共进加快发展。而人才理念的更新,来源于“满足不同需求”的巨大驱动,还有“给予患者最好”和“免除旅途奔波”的殷殷照护。

目前,该院已先后与24家基层卫生院建立扶贫技术帮扶,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顶尖知名医院开展合作,有20多名国内顶尖专家、教授、博士受聘该院赣籍专家工作站。2017年,该院相继举行在沪、在粤赣籍医疗专家团大型回乡义诊活动,千余名瓷都患者受惠,近40位疑难杂症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顶尖专家的服务,获得社会很好反响,得到市政府高度肯定。

从关爱疼痛病房,到入微患者肌肤的呵护

专科护理更专业更优质更标准化

护士是患者的第一陪伴。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深入开展,近年来,该院大力推进护理品质的提升:导诊台前移一米更贴近患者,预约挂号诊疗更直接,入出院指引告知让患者有家的味道,还有病人隐私保护、专科护理门诊设立、疼痛关爱病房启用等等,不断创新,不断推进,不断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多挖掘拓展护理服务内涵。

68岁的刘阿姨亲身体验了专科护理服务后说:“看专科护理门诊,我的管子(PICC静脉置管)换贴膜方便多了,不像以前出院后还要去病房找护士,做化疗也更方便了。”

专科护士不仅出现在门诊,还出现在会诊团队。它标志着更专业的分工和更标准化、便捷经济、安全保障的实现,零距离的呵护,也为“护理服务”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爱还体现在细致入微里。即便是肌肤的疼痛,也可以纳入服务,细致到用评估尺的标值去呵护,把疼痛宣教折页送到患者的床头,用相关培训去缓解患者家属疾苦,对癌痛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安慰。正如那位著名医者的名言:“有时是治愈,更多是安慰……”

双创双修,打造“医护防康”大服务链

“健康瓷都”,环境大整治背后的付出

2017年,环境大整治和“双创双修”在我市如火如荼,该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行动轰轰烈烈、史无前例:花费数百万元拆除临街大楼;投入几十万元植树种绿;把业务用房变身市民休闲步道;让荒芜的坡地装满绿意,一次次搬迁腾挪,一轮轮整治攻坚……在轰然的爆破声里,在满地的瓦砾堆中,在新鲜的泥土里,耕种“健康致和”梦想,铺展最新的“健康瓷都”蓝图。

而灯火阑珊、草木枯荣的背后,是打造与世界对话瓷都“名片”的延伸和对“和谐医患”的担当,是用更高、更远、更好战略布局,对“仁”和“济”做最素朴的演绎和铿锵前行的脚步!

街头的市民和该院患者,无处不感受着这种馈赠:院前的马路不再拥堵;公交站台远离了混乱;步道旁的喷泉溪水淙淙;院前休闲广场长廊幽静;樱花、紫玉兰丛满溢芬芳;新型亮眼的多层立体停车场让市民惊叹……

一张宏伟的蓝图——“医”

“护”

“防”

“康”大服务链,也在“双创双修”中一点点成形:占地4万多平方米兼具远程对接急救直升机停机坪的内科大楼,将从瓦砾堆中拔起,再一次填写瓷都医疗史的空白。在新医技大楼里,最尖端高科技的投入,同步描绘的是“健康管理中心”——“上医治未病”的美好未来。

不忘初心,永远在路上!

不断改善,不断赶超,消除门槛,零距离满足需求,切实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在创“赣东北领先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的征程中,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正用创新福泽千千万万患者,续写了瓷都医疗发展史最浓彩的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