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清国窑业视察报告》窥探清末御窑厂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历史上的景德镇御窑厂是我国瓷业高峰的一颗耀眼明珠。御窑厂因生产精美的瓷器而闻名遐迩,特别是明、清官窑的产品成就极高,品类极为丰富,其制瓷技艺更是登峰造极。人们在欣赏明、清官窑瓷器的同时,又渴望了解制造这些艺术品的景德镇和御窑厂。今天无数人都会想象它曾经的样子,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加之相关史料的缺失,御窑厂璀璨而神秘,夺目且晦深,我们对他的了解也总是隔着一层薄雾,不那么透彻和清晰。

在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首任所长刘新园先生的藏书中,有一本先生的日本好友、史学家、考古学者三上次男赠送的《清国窑业视察报告》(北村弥一郎著)。该书不仅见证了先生与三上次男的学术交往和深情厚谊,也为了解清末御窑厂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据笔者了解,目前发现最早记载御窑厂的是康熙二十一年版《浮梁县志》。此外,还有道光时期运用通景法的绘画形式烧制的“粉彩御窑厂大瓶”(故宫博物院所藏)、同光时期采用平远法以版画的表现形式烧造的“青花御窑场图桌面”(首都博物馆收藏),可以通过画面观其全景。

我们知道,景德镇御窑厂于咸丰五年(1856年)毁于战火,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才由李鸿章筹银资白银十三万两,命署监督蔡锦青于旧址修造堂舍,复建御窑。复建后御窑厂究竟是怎样的呢?和前代的御窑厂又有何区别呢?特别是随着洋务运动兴起,近代瓷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复建的御窑厂是否会有相应的改变呢?这些都让人们满怀好奇之心和探索欲望。

1907年1月至5月,日本政府派遣农商务省商工局技师北村弥一郎来中国考察窑业情况,任务是调查中国当时最具代表的陶瓷生产中心景德镇、德化、石湾三地的窑业。北村弥一郎回国后撰写了《清国窑业视察报告》,1908年成书并印发给日本的相关部门和企业,为日本制定本国制瓷行业和企业商贸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济情报。其中有专篇着重记录御窑厂的相关情况,由于调查的专业化和细密化,北村弥一郎提供的御窑厂资料和相关分析也就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性的启迪,为我们了解同治时期复建的,也是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御窑厂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该书作者通过实地调查,采用第一手资料对我国清末时期陶瓷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记载。全书分十四章,其中第四章是介绍景德镇陶业,共十四节,内容依次为:位置地势及人口、略历及营业组织、原料、坯土调制、造坯、釉下着画、釉药、窑、匣钵、烧成、釉上着画、职工及休业、产额商贾及搬运、御窑厂。日本陶瓷协会于1995年3月第五〇四号刊发的《陶说》中,弓场纪知先生撰写的《皇帝的瓷器》一文中披露:“北村弥一郎在景德镇考察该地窑业情况大约有一周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在当时景德镇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北村弥一郎探访了高岭、银坑坞、寿器坞、三宝蓬、陈湾等多处地方,对当时制瓷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梳理记录是极为不易的。和康熙五十一年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写给奥日神父的两封信相比,大略晚了二百年。北村身为技师,因此在知识面的叙述极为正确,对于殷弘绪的资料补充方面,文中所叙关于釉药、烧成、输出的记录、详细资料、窑的实测图、制成品的型制图等八十余页非常详细。日本方面对景德镇调查记录中,最重要的文献首推北村弥一郎的《清国窑业视察报告》。此前,如此科学系统著述我国窑业情况的书籍极为罕见。

北村的报告内,记述清末御窑厂的行事状态,颇饶趣味。通过解读《清国窑业视察报告》,下面就让笔者依据该书专节记述,窥探当时御窑厂的大致情形吧。

书中写道,御窑厂又称皇窑厂,既是为清王朝烧造宫廷御用瓷器的专职场所,也是作为促进民窑发展的官方示范窑厂。窑厂通常坐落于市井中心地段,与清朝寻常衙门的大门(建构)相同,它的正门绘有五彩武士形象。顶上匾额题有“仪门”二字,边上挂着牌子,正面写着“同市滞在中”(位于市内),反面则是“归乡不在中”(当前返乡)以此标识是否可以见到厂长,厂长由清廷官员担任。北村弥一郎说“现任厂长名叫丁竹波”。

北村考察了御窑厂的生产情况:和民窑一样,御窑厂年底也歇业,时间长短因业务量而不同。最近一次歇业自清历去年(光绪三十二年)冬季十二月十日开始,到今年春三月二十日止。在此期间仅有部分员工仍需工作,以清历三月四日为例,员工歇业期间,依然有大约三四十名员工到岗,而造坯车间却是空无一人。(待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