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众多,个性鲜明,故事精彩,被改编成剧目、电影或电视剧,绘成连环画,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1987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众多新老演员倾情演出,将大观园里的一群青春女性全部演活了,风靡一时,传颂不衰,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也是几代人的难忘记忆。渲染扩散,《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情节也被其他艺术形式广泛运用,并一直传承至今。
据资料显示,红楼梦在清代就上了陶瓷,有黛玉葬花人物折沿盘、清道光粉彩红楼梦人物图花口盖碗等。以黛玉、宝钗领头的金陵十二钗个个艳丽,堪称阆苑仙姝、绝代佳人,是艺术家乐于表现的经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千人千面,十二金钗在艺术家笔下风格各异,此乃钟爱仕女绘画的大家绕不过去的一座峰峦。
最著名的当属艺术家赵惠民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艺术彩盘,一套12集(块),首集《宝钗扑蝶》于1986年3月在美国芝加哥发行,正式进军美国布莱福德彩盘中心,惊艳了当时的西方世界,收藏家、爱好者争相抢购,异常火爆,风靡欧美,成为经典。彩盘纹饰选用《红楼梦》中的经典画面,高度契合十二金钗的人物特征。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妙玉奉茶、迎春观书、惜春作画……人物体态婀娜,面容娇美,清丽隽秀,而裙带轻飏,飘逸如飞,仿佛有仙气,观之养眼怡神,赏心悦目,让人陶醉。彩盘生产厂家国营宇宙瓷厂因此被外商誉为“中国景德镇皇家瓷厂”,赵惠民荣获布莱福德彩盘中心最高荣誉“水晶”奖。
2014年景德镇置镇1010周年,粉彩《红楼梦十二金钗艺术彩盘》历经三年筹创,横空出世,以国瓷风范演绎经典名著之精华。王锡良、秦锡麟两位大师联袂出动,担任艺术总监,红楼梦画家赵成伟进行画面创作,江西陶瓷艺术大师夏忠勇担纲艺术制作,盘底有铭曰“汇瓷坛巨匠,承红楼文脉,三年终成大器”。全套12件,亦是撷取十二金钗的经典画面——黛玉埋香、宝钗戏蝶、湘云拾麟、探春结社、凤姐设局、妙玉奉茶、巧姐避难……画面描摹细致,笔墨精工,设色艳丽,极富立体感,而人物形象生动,以清人服装和首饰来表现,显示了独特艺术魅力,被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大观园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作为当年“环球大使文化论坛”唯一指定赠礼,隆重赠予意大利、巴西、芬兰、日本、韩国等20国驻华大使和公使珍藏,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架设了一座桥梁。
曾丽丽创作有色釉加彩十二金钗雕塑,十二位美人均着浅紫色长裙,端庄雅丽,形态各异,或弈棋,或作画,或教子,或酣眠,或挽提包袱,或持玉如意,脚下踏着红漆仿木雕,衬以各色花朵,美不胜收。山东淄博刻瓷艺术家王文霞的金陵十二钗瓷盘,一人一盘,人物清秀,体态袅娜,配以山石、花木、蕉叶、竹枝,淡雅至极。2012年青年艺术家吴雄鹰独创了现代版的十二金钗屏,以高温颜色釉出之,每位美人为一屏,屏中人物妖娆妩媚,美艳至极,秀色可餐,其中六屏以竖排行草、六屏以横排变体楷书题写十二钗的判词,足见匠心。作者自道:“创作期间共烧破5块,这一套成品共12块,烧制风险系数极大,创作周期近4个月,费心劳力,一套成品实属不易。”
古雅斋主戴荣华粉彩薄胎瓶绘宝黛二人,宝玉身穿红袍,面如满月,气色红润,头戴紫金冠,额顶红绣球,面向黛玉,表情显得爱莫能助。黛玉坐于石上,上着浅黄纱,下衣紫裙,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楚楚可人,却又郁郁寡欢,生动传神地绘出了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给人以“我见犹怜”的感受。1978年,青花楼主傅尧笙精心创作了“史湘云醉卧芍药茵”青花万件瓶,高2.22米,耗时一月有余。画中湘云醉卧芍药间,娇憨之态惹人怜爱。巨瓶在北京展出时,引起轰动效应,并被高价购藏。
“共读西厢”是宝黛爱情的序曲,《西厢记》的美妙唱词和爱情故事,引起了二人的共鸣,青梅竹马的童年友情在那一刻升华为心心相印的爱情。赵惠民的粉彩瓷板《宝玉黛玉读西厢》恰好描绘了这一美妙场景。背景为亭台楼阁,假山石桥,几株绿柳,一丛芭蕉,茵茵草色铺满一地,春光明媚,春情生发。正中宝黛二人衣着华美,神情专注,一端坐石上一站立近旁,一握书卷一持折扇,画面优美,情景交融,“少男钟情少女怀春”,让人分明感受到诗一般的意境,不由得为二人纯真的爱情而欢欣,而心颤。陈淑娟也绘有《读书》瓷瓶,画中宝黛二人坐于石礅上共读西厢,宝玉面目俊朗,烂漫无邪,黛玉纤巧娟秀,灵心蕙质,一种惺惺相惜、心有灵犀的情愫于无声处涌动,令人深受感染。
陶瓷史上《红楼梦》瓷画的大手笔据说是“青花大王”王步所创。相传1936年初,他听从南昌“丽泽轩”老板梁兑石的建议——瓷绘中国四大名著,借窥古典文化之全貌,弘扬华夏经典之精髓,并决定以《红楼梦》作为首套瓷画的创作题材。不久四帧《红楼梦》开篇人物绘制成功,受到业内人士绝口称赞,更激发了王步的创作热情和豪情,随后完成了《红楼梦》110块人物青花瓷板的绘制,堪称鸿篇巨制,并于翌年6月14日入窑烧制。不幸的是,遇上日机轰炸,青花瓷板大部分毁于战火,给后世留下无比的遗憾,世人难以一睹作品全貌,实在令人惋惜痛惜!但此说是真是假,难于考究。如今哪位大师还有如此雄心壮志和豪情逸兴,提起如椽之画笔,饱蘸深情之釉料,完成此等巨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