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妈妈的鎅匠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马上又要到农历七月半了。每到这个时候,我都要想起慈祥的妈妈,想起妈妈亲手做的鎅(gai)匠粿,想起鎅匠粿那淡淡的清香。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在中国广大农村,农历七月半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其“学名”叫中元节。这个时候早稻已经收割上岸,晚稻已经落地生根,相对比较农闲。虽然白天特别是中午还比较炎热,甚至有“秋老虎”之说,但昼夜温差大,早晚比较凉,“过了七月半,洗澡上不了岸”。除早稻外,不少农作物、水果已经成熟或正在成熟,如花生、大豆、芝麻、橘子、枣子、红薯、板栗以及山上的许多野果子等等,“过了七月半,掰根甘蔗尝尝看”,正是尝新尝鲜的好时候。在自己尝新尝鲜时,人们不忘天地不忘先人,不忘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品尝前,先将新鲜的农产品、水果拿来祭天地祭祖宗祭鬼神。七月半是民间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欢乐日子,是追怀先人、敬祖尽孝的传统文化节日。

在我们老家乐平临港一带,每到七月半,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种特色风味食品:鎅匠粿,既用来祭祀先人,也为了自己品尝,一饱口福。

鎅匠粿一般是由家庭主妇做出来的。我妈妈也会做,而且做得挺不错,味道挺好。妈妈虽然没读过书,但心地善良,心灵手巧,每天把家里、把子女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做女红、做糯米酒、包清明粿、包粽子等家庭主妇做的事她样样都做得挺好。

临近七月半的时候,父亲就会到农家买来用刚收割的早稻谷碾出来的新鲜早米交给妈妈。妈妈把米淘洗干净放入木桶里,把父亲砍来的一捆黄荆条加上一捆早稻杆一起烧成灰,将灰用纱布包好,用干净的井水反复淋洗灰包,淋出汁液用来浸木桶里的早米,浸五到六个小时,将米浸透浸润后,加点丝瓜花。然后挑到有石磨的人家,将米带水磨成米浆。磨好后拿回家倒入大锅中,灶里烧上火,把锅里米浆熬干炒至半熟。在熬干炒至半熟的过程中妈妈不停地搅动翻炒,否则米浆会结锅烧糊甚至烧焦。起锅后放到案板上,妈妈像和面一样反复揉搓,然后一块一块揪下来,或做成长约15cm厚约2cm像鞋底一样的鎅匠粿,或做成长约15cm直径约7cm圆柱状鎅匠粿。再将这些鎅匠粿放进蒸笼有序摆放整齐,上锅蒸约15分钟,将其蒸熟。蒸熟后妈妈将鞋底样的鎅匠粿放到竹匾里摊凉,将圆柱状鎅匠粿逐一取出进行再加工。妈妈拿来一根干净的麻线,用小碗装上半碗水,坐在凳子上,嘴里咬着麻线的一头,左手托拿着圆柱状鎅匠粿,右手拿着麻线的另一头,用麻线当锯子,将圆柱状鎅匠粿锯成约1cm厚的薄片。如果米面粘住麻线了,妈妈就用手蘸点水,将麻线打湿润一润再继续“锯”。就像当年农村里的鎅匠用锯子锯木头一样。“鎅匠粿”也就因此得名。因黄荆条稻草灰含碱,淋出来的汁液就是碱水,所以鎅匠粿有一股清香的碱味,也比较好保存,吃个七八十来天没有问题。

接下来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可以大快朵颐了。新鲜出笼、妈妈用麻线锯成一片一片的鎅匠粿,拿在手上还有点烫。我们围在妈妈身边,妈妈锯一片,我们就拿一片。妈妈也早就用小碗装了大半碗白糖,让我们用鎅匠粿蘸着吃。新鲜出笼、蘸着白糖的鎅匠粿吃在嘴里,温软可口,碱味浓郁,又甜又香,非常解馋,我感觉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有孩子性急贪吃,觉得一片一片吃不过瘾,干脆拿起鞋底样的鎅匠粿就啃。这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很充饥,可以让我们吃个饱。

参加工作后来到景德镇,尤其是近十几二十年,每次朋友聚会特别是招待外地客人吃饭时,一般都会点上一盘炒碱水粑,景德镇人特别是浮梁人在介绍炒碱水粑时都会说,这是景德镇的风味小吃,是浮梁特产。我不以为然,我会跟他们说,我从小就是吃我妈做的碱水粑(鎅匠粿)长大的,进而我还会给同桌的食客们介绍碱水粑(鎅匠粿)的做法。浮梁碱水粑和我们老家鎅匠粿是一样的,原材料、做工基本相同,只是叫法不同。可能浮梁碱水粑韧性要足一点,可以用木工刨子刨成薄片。

鎅匠粿除了像浮梁那样炒着吃,我妈妈还会煮给我们吃。七月半前后丝瓜还没下市,小白菜又长出来了,我妈先把鞋底样的鎅匠粿切成薄片,把丝瓜或小白菜加点辣椒炒一下,再放入鎅匠粿煮几分钟,煮好后撒上葱花,吃起来很香,味道也很好。有的人家家里条件好,煮鎅匠粿时放点鸡蛋或放点肉,那就更好吃了。

现在能够吃到原汁原味的鎅匠粿(碱水粑)已经很难了,因为人们用化学碱代替了草木灰碱(生物碱),用机器代替了石磨。即便如此,做鎅匠粿的人家也很少了。如果想吃,就到市场上买。方便是方便,但总少了点味道。

马上七月半了,深切怀念逝去的父母,怀念妈妈的味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