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9年,一个叫D""Entrecolles的法国传教士到了景德镇,汉名殷弘绪,他在中国活动了四十三年,其中七年居住在景德镇。殷弘绪有两封信在1712年首次出版,题为《中国陶瓷见闻录》。这两封信促使法王路易十五在1735年兴建了塞夫尔瓷厂,起初生产玻璃和软质瓷,在1770年烧造成功硬质瓷。硬质瓷是欧洲人发明的概念,特指中国以高岭土和瓷石制作的高温瓷器,相对于欧洲生产的低温软质瓷,软质瓷不耐磨,更像白玻璃。
中国瓷太贵,欧洲人老早就想自己做了。第一批模仿中国青花瓷是荷兰的德尔夫特瓷,其实是一种锡釉陶器,随后佛罗伦萨的梅第奇瓷厂烧成了软质瓷。塞夫尔瓷厂烧成的硬制瓷,用了前两种陶瓷的技术,还有殷弘绪记载的技术。
在法国的塞夫尔瓷成功之前,德国有另一段故事。有一个叫伯特格尔的炼金学徒,他师父宣布已经掌握了把金属炼成黄金的技术,然后就死了。倒霉催的,普鲁士国王奥古斯丁二世只好把徒弟抓起来,逼他炼金。伯特格尔当然不会了,逃跑了又被逮回来,国王说你炼出中国瓷也行——当时中国瓷器在欧洲号称白色黄金。也是有国王相助,伯特格尔调集来全德国的泥土样品,经历了种种艰辛,据说还用上了凹透镜升温,终于烧成了硬制瓷。奥古斯丁二世随后用这一技术建起了梅森瓷厂,现在还保持着极高的水准,生产欧洲第一流的瓷器。
在伯特格尔找到瓷土前,先发现了紫砂土,并且成功仿造出宜兴紫砂壶。有意思的一点,荷兰和英国的几个瓷厂在做成硬质瓷以前,都做过紫砂壶练手,称其为红陶。可惜欧洲人对这种暗淡无光的茶壶实在接受不了,只生产了几十年时间。
奥古斯丁二世害怕伯特格尔泄露技术,将其软禁至死。没成想三个梅森瓷厂的工人在1716年叛逃到维也纳,在奥地利女王的资助下建起了奥格腾瓷厂。而后伯特格尔的技术就徘徊在欧洲上空,从哥本哈根到圣彼得堡,瓷器厂此起彼伏。
伯特格尔烧成硬质瓷是在1710年,殷弘绪的第一封信是1712年寄到欧洲的。很明显,没有中国人的技术,欧洲人自己也能研究出硬质瓷。但殷弘绪的笔记的确加速了欧洲瓷器的成熟,许多瓷厂详细掌握了中国技术,英国的韦奇伍德瓷厂甚至将笔记编写成工作手册。
欧洲的瓷器当时可以分为法德代表的大陆瓷系,还有英国的海洋瓷系。两个体系有共同的源头,中国瓷器;其次是互相不服,英国人就认为他生产硬质瓷的历史比梅森瓷还早;最后要各自发展,比如英国人发明了骨瓷。骨瓷英文名是Bone
china。china在英语里可以统称硬质和软质瓷,更多时特指骨瓷,有点无辜,China和骨瓷没啥关系,类似的误解还有漆器,明明是中国发明的,却被英国人称为japan。
十八世纪英国瓷业正红火,有一个叫Tomas
Fyre的人,在伦敦南部开了个瓷器厂,旁边是一家屠宰场。1748年的某天,他喝多了,把邻居的牛骨粉送窑里烧了,做出来一种很通透的东西,人们才知道骨粉可以烧瓷器。后来斯波德瓷厂改进生产工艺,改在1796年开始销售骨瓷,从此欧洲终于有了一种能和中国抗衡的瓷器。
同硬质瓷相比,骨瓷的优点在于透光度好,看上去晶莹剔透,可以做得很薄,手感和视觉效果更佳。但骨瓷的弱点也很明显,它的可塑性差,没法手工拉坯,只能用模具旋制或注浆等工法生产。而且骨瓷是低温瓷,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这个温度许多金属色剂不发色,比如青花的钴和釉里红的铜,所以骨瓷多为釉上彩。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制造出骨瓷,打破英国人二百年的垄断地位。中国唐山在70年代末仿制成功,据说第一窑骨瓷是绿色的,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骨瓷生产地。
英国还出了个陶瓷界鼻祖级人物,约西亚·韦奇伍德,提出著名物种进化论者达尔文的外公,也是达尔文夫人的外公。他在1759年创立了韦奇伍德瓷厂,立刻吸引大量贵族粉丝,他生产的一种奶油色的瓷器,被称为“女王瓷”。韦奇伍德不满足只坚持走上层路线,韦奇伍德和梅森、塞夫尔一样,成为官窑性质的奢侈品。他目光放到刚刚兴起的中产阶级。他用了邮件直销、上门推销、产品目录、开架销售、免费退换、英苏威包邮、买一送一等促销手段,不知道这些是不是他发明的,反正互联网之前的商业手法,差不多都上了。
韦奇伍德小时得过天花,腿部无力,不能从事生产,所以把精力放在发明上,比如碧玉细炻器。炻器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物质,碧玉细炻器胎体多为浅蓝色,也有黑色和粉色,外壁无釉,精美的白色浮雕。早期内容主要为希腊神话,后来开始追热点,比如英国王室结婚、美国总统就职,都会出纪念款,在西方有大批爱好者。
韦奇伍德的另一大发明是可以测量窑温的温度计。过去判窑温很难,主要看火焰颜色,还有勾火照、吐口水什么的,一半靠经验,一半靠运气,温度计的出现极大的减少了烧窑的不确定性。同时代还出现了另外两个重要技术:1750年,英国雕刻师约翰·布鲁克发明了瓷器的转移印花技术,就是釉上贴花,瓷器得以摆脱对画师的依赖。还有蒸汽机,这个不用介绍了,瓦特和韦奇伍德很熟,还有达尔文的爷爷,共同组织了一个叫“月光会”的俱乐部。有了这些技术,瓷器的工业化生产水到渠成。韦奇伍德又是先行者,他在斯托克建立了欧洲第一条机器化瓷器生产线,然后不停地复制,瓷器成本也不停地降。到十八世纪末,在英国花一个先令就可以买一件精美的大瓷盘,瓷器作为奢侈品的时代结束了。
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之一。欧洲陶瓷进化史说明,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西方世界,陶瓷技艺传播这仅仅是沧海一粟,但至少可以表达这样一个信息,“东学西渐”对西方国家影响更为深远,从而更好确立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与话语自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