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根据南京“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和近年积累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将海上丝绸之路部分沉船出水情况依朝代次序简述于后。
宋代:“南海1号”为南宋初期的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阳江海域。船长30.6米、宽10米左右,采用密闭隔舱技术,13个船舱,为目前亚洲最大沉船。出水包括景德镇窑、德化窑、磁灶窑、龙泉窑等名窑产品超过30种。“南海1号”创造性地采用整体打捞方案,是中国水下考古起步、发展、成型的历史“见证亲历者”,是我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一次创举。其中景德镇窑口青白釉花口碗,花口呈菊瓣形,弧壁,平底。胎体轻薄,釉色莹润。在釉色深浅变化下,像一朵盛开的菊花。
“华光礁1号”为南宋中期的沉船,发现于1996年。是中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沉船,也是首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据推测,该船是南宋期间从泉州港出发,行至华光礁附近时,突遇强风大浪,被巨浪整个托起抬入礁盘内
,船体碎裂而沉没。出水瓷器有景德镇窑和福建闽清义、德化、磁灶等窑的执壶、瓷碗、粉盒等产品。其中青白釉弦纹执壶,有八棱形、盘口形、玉壶春形和长颈形四种。
“半洋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龙海市隆教畲族乡东南海域半洋礁的北面,靠近主航道,海况复杂,属于船只海难事故多发地。该沉船2008年多次被盗捞,破坏较严重,仅存一侧的船体。据龙骨、桅座尺寸判断,沉船体量不大,
长约9.2米、宽约2.5米。船上遗物有青白釉碗和黑釉盏等。该沉船出水的遗物均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品种,对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造船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元代:1975年,韩国在新安郡外方海域打捞出一艘中国元代的贸易沉船。在1976年至1984年的八年间,韩国先后进行了十次大规模的探查,发掘与打捞出水共20691件陶瓷。经考古学家确定,这艘船是在从宁波启航驶向日本的途中遇难的,时间大约在元朝至大三年到泰定二年(1310—1325),这艘沉船上载有当时景德镇专门为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制作的卵白釉瓷器2283件。
1977年,朝鲜在木浦市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瓷器1万多件。以青瓷与青白瓷为主。沉船的时代为元代中期,其中有些器物还具有南宋时代特征。
明代:“南澳1号”,沉船遗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云澳镇东南的三点金海域,2007年被当地渔民发现,是目前我国发现保存最好的沉船之一。共出水各类文物27000余件,其中瓷器为最大宗多达2.5万件。以青花瓷为主,主要来自景德镇窑系和福建漳州窑系。“南澳1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出水器物最多的古代沉船遗址,入选“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根据出水物品判断,“南澳1号”是一艘明代晚期万历年间的私商贸易船只,出发地很可能是福建漳州的月港。出水瓷器其中有青花折枝花卉纹直口小罐、青花菊花麒麟纹盘、青花花卉纹“一”字盘等。
“万历号”,2004—2005年,瑞典人史坦的南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对位于马来西亚丁加奴州东海岸约6英里海域的一艘沉船进行打捞,沉船因载有大量万历时期风格的中国瓷器而被定名为“万历号”。出水瓷器大部分属被称作“克拉克瓷”的景德镇窑青花瓷器,还有少量德化窑白瓷、漳州窑青花瓷、宜兴紫砂器及其它窑口的陶瓷。其中有: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青花莲池鸳鸯纹克拉克盘、青花花卉兽乌纹碗、青花开光八仙人物纹八方碗等。
清代:1998—1999年越南打捞的金瓯沉船,出水了既有中国传统风格又有欧洲风格的中国清代瓷器5万多件,其中有的青花瓷器落有“大清雍正年制”款。
“哥德马尔森号”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于l752年从广州港出发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航海日志记载船上装有瓷器239200件,以及漆器、丝绸、茶叶、金条等货物,中途沉没于印度尼西亚海域。l985年,英国人迈克尔·哈彻打捞该船。次年,哈彻将打捞的l5万件景德镇窑瓷器和125块金锭以“南京货”名义交由佳士得拍卖行在阿姆斯特丹拍卖。香港罗桂祥先生把自己拍得的“哥德马尔森号”沉船出水瓷器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碗礁1号”为康熙中期的沉船。2005年发现于福建平潭屿头乡碗礁海域,出水瓷器17000余件,包括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色釉器、单色釉器、五彩器、釉下蓝彩和红彩等,其中青花瓷器数量最多,主要是康熙早、中期景德镇民窑的产品。这些瓷器是在景德镇装船之后,从赣东南进入闽江水系再顺江而下出闽江口。此路线是景德镇瓷器出海前在国内运输的传统路线。根据其沉没地点——位于闽江口以南的海路航道上,可知它正向南航行,朝着外洋驶去,目的地很可能是欧洲。
“小白礁1号”是一艘清代道光年间的沉船,位于浙江省宁波象山渔山列岛海域。2008年10月,在浙江沿海水下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09年进行了重点调查与试掘,2012和2014年分别实施了船载文物与船体发掘。2016年,“小白礁1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获得中国考古学界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出水文物l060件,以瓷器为主。其中有缠枝花卉纹弧腹青花瓷碗、花草纹青花瓷豆、五彩罐盖等。推断该船为一艘中等规模的商船,在宁波始发或经停宁波装货,可能开往东南亚国家。
“泰兴号”,1822年,清道光二年,中国的千吨商船“泰兴号”满载着乘客,大量货物包括巨量瓷器,为逃避海盗追劫,偏离航线在苏门答腊与爪哇岛之间触礁沉没,有1800多名乘客遇难,比泰坦尼克沉船早90年。船中有数十万件中国瓷器。1999年,一英国学者从早年东印度公司的通讯中得到这个消息,随同澳大利亚专业打捞公司在沉船事故地点打捞,获35万件瓷器。中国企业家郑长来先生出于让中国陶瓷回家的心愿,花巨资从英国收藏家回购了12万件中国陶瓷运回中国,并于2018年11月11日下午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进行了交接仪式及学术研讨会。这件事令人震惊的,不仅仅是在清中期以后中国陶瓷海外贸易仍然存在,而对于此巨大海难,国内罕有消息,几无文献记载,可见当时中国贫弱之状。今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这样的历史不会再重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