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老树绽放新花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一批三线军工厂落户我市,其中,有“七厂一库”之称的企业是国营第372厂、713厂、740厂、859厂、897厂、999厂和4321厂,以及800仓库。三线企业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对当下我市龙头产业(航空、汽车工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如何让我市小三线工业遗址这棵老树重开新花,进一步补齐我市旅游产业的短板。笔者认为,应该将我市的三线老厂有机融入国家陶瓷试验区建设,通盘考虑,优化布局,统一规划,增加相关项目投资,做好“陶瓷文化+”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加深我市旅游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资源的融合,充分挖掘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遵循景观延续性、文化完整性、市场品牌性和产业集聚性原则,依托我市江、河、山等自然文化、工业廊道,串联起我市重点旅游区域和特色旅游功能区,把我市独特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等文化资源特色相结合,打造“瓷都记忆·三线红色文化”创意区域,让创意区域建设蕴含着丰富的“三线精神”文化内涵,不仅展示了我市的多元的文化、旅游、创新创意产业,而且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旅游、交流、学习、就业为一体的环境。

“三线”红色文化遗址蕴含的价值。“三线建设”时期留下了一定量的三线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承载着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蕴含着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资源价值。

历史价值:“三线建设”是我省现代工业文明进程的重要缩影。我市“三线建设”奠定了景德镇昌河汽车、航空(602、昌飞)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基础。我市“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它产生于特殊时期,工业遗址留下许多时代的烙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那段特殊红色历史。

社会价值:在计划经济年代,进入三线企业意味着有更好的机遇,更平稳的工作以及更高的福利和津贴。三线工业建筑文化遗产,对我市的市民性格、品质及城市人文底蕴的形成产生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资源价值:“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在工程建设、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稀缺性价值,对于当地红色文化和陶瓷文化等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来说,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价值。

对小三线遗址保护开发的建议。几年前,央视播出《军工记忆》和《大三线》纪录片,在国内新老观众中引起不小的轰动,当年三线建设的火红岁月,重新被人们记忆起来。

对我市小三线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结合国家陶瓷试验区的大时代背景下,搞好规划设计。三线建设饱含了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军事特色,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要结合当前我市“国家试验区建设”的主题;二要融入我市陶瓷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三要结合“三线”红色文化的特色主题,这是旅游开发的初衷,也是核心,项目开发不能偏离了这个核心。

第二,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三线遗址的开发利用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把握好本片区的三线文化元素与开发景点的有机融合,打造差异化的三线旅游特色。

第三,要锐意创新,灵活创意。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但很多旅游项目开发出来得不到市场和游客的认可,主要原因是旅游项目同质性太强,缺乏创意和参与性项目,不能让游客亲身体验到旅游项目的乐趣,游客有走马观花的冷落感。因此,三线遗址开发利用必须走创意之路,让游客体验到其他景区不能找到的感觉。

第四,要标新立异,寓教于乐。三线遗址的旅游开发不可就文化论文化,要挖掘出三线文化背后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涵,通过与当下时尚的、趣味性的文体娱乐项目相结合,吸引更广大的年轻受众参与进来,让三线遗址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第五,要简朴大气,表里如一。三线遗址开发不同于其他遗址开发,这是由三线建设的背景决定的,是不可更替的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开发项目,不能表里不一,有其名无其实。在建筑风格上要保持当年朴实的特色,在项目开发建设上要保持大气的格局,在文化内涵上要保持高调的特点,让游客走进来恍若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们从头到尾都能体验到“三线”建设是一篇卓绝宏大的史诗华章。

在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和创新试验区的引领下,三线企业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恰逢最佳机遇期,三线企业这棵老树一定能发新枝,开新花,重焕青春风采,助推我市国家陶瓷试验区建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