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对当代陶瓷艺术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就是根据我国的文化特点建立起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陶艺教育模式和体系。加强陶艺教育首先要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包括对中国当代陶艺的创作人员的培养、材料研究人才方面的培养等,并且培养的方式要敢于大胆创新。让学生、教师多看、多听、多交流,给予它们广阔的沟通平台。我们都知道的景德镇国瓷小镇项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景德镇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八所独立建制的专业美术院校分别设立的创作中心、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景德镇创作中心等十一栋单栋建筑组成,构筑国际国内的艺术博览区、艺术产业园、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和国际艺美交流合作中心。让教师队伍和青年学生有加大在国际、国内之间的交流、互换、访问学习的力度,学习我国其它陶瓷产区的特色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此外,对不同国家的陶瓷历史(例如日本、希腊等)文化等各方面进行访问、研习,加强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鼓励当代陶艺工作者拿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提高自身水平,共同把景德镇打造成世界性文化艺术的圣地。
二、加快当代陶瓷艺术理论建设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理论相对于实践来说,是滞后的,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当代陶瓷艺术发展来讲,对创作者的文化素养、知识面等各方面都要求甚高,艺术创作绝不能失去理论的支撑。目前国内对于当代陶瓷艺术理论还有待完善与充实,对于理论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敢于批评、敢于创新。因此加强中国当代陶艺理论建设是我们目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对于理论的完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借鉴和参考,并结合我国的特点,有选择的吸收。另外要鼓励国内当代陶艺大师进行理论文献的撰写,以及将批评体系快速的介入整个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进程之中,这样,我们的理论体系才能更加快速的构建起来,成为我们陶瓷艺术发展的指路明灯。
三、建立景德镇良好的陶瓷艺术包容性
纵观当今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除景德镇之外的一些产瓷区域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而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也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
首先,陶瓷艺术发展与新材料新技法的尝试分不开。例如,着手研究陶瓷的陈世英为了改变陶瓷易破的属性,弃用了传统的陶瓷物料,他在陶土中加入了不同的金属和其他物料,并以超过16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世英陶瓷的硬度比钢铁还要硬5倍,密度可与蓝宝石媲美,且颜色艳丽还有光泽,这也是它可以与金属镶嵌技法融合的原因,陶瓷这种材质与首饰结合的更加紧密,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高温颜色釉也是新技法运用的成功案例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温颜色釉的瓷绘出现,当时的艺术家们大胆地使用色釉来做颜料,来绘制一些具体或者抽象的形象事物,随后,一大批艺术家将颜色釉实现了华丽的转身。釉中彩绘法、综合装饰法、色釉粉彩结合法等多种技法的试验,使众多艺术家寻觅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颜色釉往往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语言,来烘托、表达不同的形态特征。至此,高温颜色釉的瓷绘丰富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形式,陶瓷艺术也有了跨越性的发展。
其次,新技术的学习也是陶瓷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例如,现在非常火热的3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软件建模,快速制造出形态灵活多样的造型,中国陶瓷的传统工艺大多是我们所熟知的轮制,模制,压花,手工捏塑等方式,一般都是需要靠人工的双手来制作。但是3D打印机的出现,使得这种完全靠人工的制作方式有了改变,使结构复杂的陶瓷产品成为可能。目前,我们国家也已经对陶瓷这种耐腐蚀,耐高温,稳定性好的材料的3D打印技术开始着手研究,并将这种方式逐渐运用到更多的设计中。
再次,陶瓷与其它材料的结合也是目前比较受到追捧的方式。例如,大漆和陶瓷的结合,利用大漆艺术中的各种髹饰技法,能给予陶瓷釉料无法达到的肌理感与丰富的装饰效果,与金属结合能增加其坚硬程度以及佩戴性,还能形成两种不同材质的对比,更加富有视觉冲击力。
最后,新观念的接受与转变也是陶瓷艺术家与欣赏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新时代下,陶瓷不再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吃饭喝水的器具,它应该更具有艺术性及观赏性,其装饰风格也不仅仅只能是传统的平面花鸟绘画,更多是抽象的,有象征意义的甚至是西方陶瓷中极富立体感的装饰方式都可以“中国化”后加以运用,陶瓷艺术家应该不再只是着眼于陶瓷制作的技法,而更要看到它艺术性的一面。对于国内外的优秀新技术,我们不能排斥,要加以转化吸收利用,并且不断挑战不断尝试,将景德镇在国家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打造成一个充满包容性的城市。
四、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支持
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如果仅靠陶艺人来进行推动,显然进度有限,加强具有文化内涵的“当代艺术”的引导,并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显得更为重要。按照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工作部署,国家试验区内传统手工技法制瓷产品实行增值税简易征收政策。这对于当地从事陶瓷艺术的手工艺匠人、工艺大师以及创业学生来说,都能享受到税收上的优惠,这无疑是对他们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此外,高校也在不断提高人才引进政策的待遇,并对引进的人才有了更加全面的规划与培养方案,做到“一人一议,一事一策”,完善储备人才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一举动不仅能将人才“引进来”,同时还能“留得住”。
(作者单位:江西省书法家协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