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筷优势明显
以器敬礼,以礼行天下。瓷筷,既是人间烟火的实用,又是传统文化的凝聚,以筷为礼,代表着中国特色、瓷都特色;喻意着健康快乐、家庭团圆;象征着天下人丰衣足食,代代福寿。
等真正见到聂驿清的“三礼堂”瓷筷,每一个人都眼前一亮。再等到用过之后,他们大多会说:如果能用瓷筷,其他筷子就相形见绌了。瓷筷有温润优雅的视觉感观。上等陶瓷给人的视觉享受,是其他材质的餐具不曾具备的。其次瓷筷瓷实饱满的握感,用起来得心应手,甚至比木筷更具力感。它巧妙的纺锤流线体造型设计,摆放桌上,不滚动,筷尖不沾桌面,相当科学。当然,更重要的不仅是它的美,是它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温烧就、釉面封表的陶瓷,永远洁净如初、永远不生霉菌。这样的认知,几乎无须细说,一眼看见,中国人的心中已经了然。
说它人见人爱,并不为过。相比于传统筷子,瓷筷优势明显。传统筷子多取材于竹、木,不可避免会成为病菌的温床。即使每日清洗,也无法避免细菌在竹木筷的微小缝隙中滋生。其中最可怕最常见的包括致癌的黄霉素菌、致胃病的幽门螺杆菌。
在现代生活中挑选筷子的时候,陶瓷筷子是首选,也是最佳选择。它无毒无害、环保、节能,采用新型材料纳米锆骨研制的筷子光泽细腻,制作精美,强度高,遇高温不变形,表面光滑、不残留细菌、容易清洗和消毒,使用时,手感好,夹食物时不打滑。
多人用筷子夹菜,送到嘴里,然后又伸到菜里。筷子必然携带唾沫交叉互染。当现代医学不断揭示病毒滋生扩散的原理,筷子的革新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事实上,已经有多种新型的筷子在不断问世。有金属的、有新型塑料的、有用稻壳玉米棒深加工的。但是,如果要选择一种相对卫生的材质,瓷筷就成了目前的最优选。人类数千年来的智慧与经验表明,陶瓷是最好的食物器皿。根本原理在于:千度以上高温烧成的釉面陶瓷,让细菌难以滋生蔓延。这是大多材质都无法比拟的。
但是,陶瓷的缺陷在于易碎,制成细长的筷子,加工难度极大,成本极高。因此,即使在千年瓷都景德镇,历朝历代虽有名匠不断尝试,但也只有少量的成品贡宫廷御用,无法推广。直到今天,瓷筷终于量产化成功。以古老的中国瓷艺,革新古老的中国筷子,曙光照耀。这位革新者,名叫聂驿清。
瓷筷诞生不易
聂驿清,就是近乎偏执狂的一位先行者。聂驿清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长期从事景德镇陶艺事业,在京城不懈推广瓷艺文化作品,有瓷都儒商的美誉。长期从事瓷业的经历,敏锐的生活体验,让聂驿清在年近不惑时,萌生了以瓷作箸的梦想。当第一次烧制成型时,聂驿清仿佛眼前看见一道光,从此义无反顾投身其中。他在景德镇以“三礼堂”为号的作坊灯光通明,一次又一次与大瓷匠、工程师研讨试验。一次又一次推倒重来。一代、两代、三代……这些试制品在北京的文化圈已经成为名人中意的佳物,聂驿清仍然不满足,五代、六代、七代……直到第12代瓷筷问世,他才终于得到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国人的新筷子”。
人类数千年来的智慧与经验表明,陶瓷是最好的食物器皿。根本原理在于:千度以上高温烧成的釉面陶瓷,让细菌无法滋生漫延。这是任何材质都无法比拟的。但是,即使在千年瓷都景德镇,也有瓷难成箸的古训。加工难度极大,成本极高。因此,历朝历代虽有名匠不断尝试,但只有少量的成品贡宫廷御用,无法推广。
数年来,那些报废的试验品,足以铺满足球场,“就像瓷筷从无到有的博物馆。”温度的细微差异、釉的浓度的细微差异、悬挂距离的细微差异、制模精度的细微差异……数不清的日夜,一点点摸索出精准的制作工艺数据,这两根看似简单的瓷筷,耗费的何止是巨额的资金投入,更是长达十年的时光。“我们是创新型、创造型企业,就瓷筷这一生产项目就有许多发明专利。这些陶瓷做的筷子,以其优异的特性畅销海外。”聂驿清说。
直到今天,在中国瓷筷先生聂驿清的带领下,景德镇唯一一家专事瓷筷研制的工坊——三礼堂终于让瓷筷量产化成功。
倘若没有这种近乎偏执地痴迷狂热,以瓷为箸永远只会停留在样品室的陈列。真正成功的革新永远都有一个不但执着于梦想,而且躬身实践的引领者。在这个意义上,聂驿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瓷筷第一人。
但是聂驿清却并不愿意将他的执着描述为“情怀”,他的表述清醒而明确:“我所做的事情,与文化艺术有关,但本质是要满足人的生活需求。中国人用筷子的习惯再过五千年也不会改变,我们要改变的是:用更优质的筷子,培养更优雅的生活习惯。我之所以不计成本的投入,是确信,人的生活方式的不断优化,一定会不断演进餐饮文化,我只不过是一个探路者。”
瓷筷发展前途广阔
事实上,和聂驿清同样深信瓷筷前景的先知者大有人在。还在试验阶段,京城的相声名家姜昆、作曲家徐沛东等大腕就对“三礼堂”瓷筷赞不绝口,成为忠实的用户。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在一次偶然的场合见到瓷筷,当场要求订制一批作为家用和礼品。2016年,著名企业家、用友董事长王文京欣然出资入股,成为身体力行的瓷筷推动者与宣传者。在前行的道路上,聂驿清不是孤独的战斗者,他周边已经聚起一个磁场,目标共同指向升级中餐文明。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就是六个字:用瓷筷,用公筷。这六个字指向也非常明确:通过改变筷子的材质,改变用筷习惯,减少病菌感染,提高健康指数。这是具体而现实的群体利益,必定为社会更广泛的理解和接受。在功能性的利益之外,瓷筷又承载着另一层精神价值:执箸明礼。瓷的本性注定它不能粗暴对待,用瓷筷,无形中让使用者更稳重、更静气、更耐心,在举手投足间培养优雅端庄文静之气。这种礼仪教化的功效,瓷筷之外,未有其二。它还将继续提升工艺水平、进行系列化延展,丰富产品群,满足更大多数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我相信瓷筷会和瓷碗瓷盘一样走入千家万户,我们也有信心将卫生的瓷筷和理念传播出去。”聂驿清说到。
每一个传世作品的背后,都有一颗不平凡的灵魂。无论瓷画还是瓷筷,本质上都是人心的映照。老子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明的进步,总是在点滴革新中积累。一双相伴人类数千年的筷子,关联着最基本的饮食需求,也折射着文化素养的光芒,它的革新,正在一日三餐的举手执箸间,推动着文明的升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