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洪武与御窑厂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景德镇御窑一直承担着为明清皇宫生产瓷器的任务。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一直到清宣统二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皇家御窑厂这个中国首屈一指的“国有企业”,历经两朝27帝,延续开办了542年。六百多年来,由初设到兴盛再发展到鼎盛时期,倾注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太监窑工等的心血,才成就了登峰造极的景德镇御窑。说到景德镇御窑厂的第一功臣,就不得不提到雄才大略的洪武大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在即位第二年就下诏: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清代叫“御窑厂”),这充分说明朱元璋对景德镇不只熟悉,而且亲切,并且在他心里有很重的分量。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产生过一定影响。打仗需要买马置军火要钱,起义军急需大量铜材用于铸币,而铜材紧缺,朱元璋下令“凡祭器皆用瓷”。当时还有一支由都昌于光领导的起义军占领了景德镇,后归顺朱元璋,并为起义军设立军窑以供军需。

谈到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值得说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大战鄱阳湖,开始时朱元璋落败,沿昌江退到浮梁县城,躲到红塔顶上,陈友谅带追兵进县城搜查,但没有上到塔顶搜查,结果没有搜到朱元璋,于是就撤兵走了。没搜塔的原因一是塔是佛教圣地,一般兵家不进入;二是朱元璋当时进入塔时是伏地爬进去的,塔门上的蜘蛛网没有被弄破,追兵认为没有人进塔。朱元璋从塔顶下来后,当地百姓送灰水粑(碱水粑)给他作干粮,从此浮梁县的碱水粑成了地方有名的特色食品。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告诉他的子孙,说浮梁有座塔曾救了他一命,那座塔已破烂不堪需要维修,由于他慌张逃命,没有看清塔名,只记得是红色的塔。

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也对景德镇情有独钟,后来他的第九代孙子,万历皇帝朱翊均登基第三年(1575年),就从国库拨专款重修红塔。按常规,国家是不出钱修建寺塔的,寺塔都是靠僧人化缘或信徒香客们捐助而修建的,这次属于特例。

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后,出身贫寒的朱元璋考虑国家连年战争,百姓生活异常艰苦,一改过去历代帝王的奢侈之风,决定宫中的生活一切从简,把过去餐桌上金、银用器换为民间窑厂烧造的瓷器。

朱元璋再怎么节俭,皇宫与民间毕竟有别,因此,在选瓷器时,他还是做了一番比较。

在元代,全国产瓷的地方很多,北方著名的窑口有磁州窑和定窑、钧窑,南方有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相比之下,景德镇窑烧瓷的历史要晚,而且瓷器质量、口碑都不如其他几大窑口,特别是交通条件,更加落后。

明太祖在建国初期,即公元1368在江南景德镇珠山山下设立御器厂,我想,当时朱元璋除了对景德镇有特殊感情之外,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运输成本。由于明代京城定都南京,北方产瓷区距离皇城较远,远途运输成本高,暂不作考虑,他把眼光盯在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之间。相比,景德镇地区交通更加落后,出入全靠昌江这条水系维持。从这点上说,龙泉窑胜出。

二是税收。景德镇在元代便形成全国花瓷的生产中心,产品数量大、销售广,税收对朝廷的贡献大。这对于一个新建的王朝来说,至关重要。这一点,景德镇胜一筹。

三是景德镇窑所产瓷器,品量上更适应宫中的要求。其高温硬质瓷,胎质白润、致密度高,散热慢,端在手中不烫,而且景德镇窑所产的高温硬质瓷,经过1300度以上高温烧造,无铅无毒,十分环保,对人体没有伤害。在这一点上,龙泉青瓷作为低温釉瓷,缺点明显。

四是青花瓷经过元代近百年的推广,已被社会广为接受。特别是对于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来说,他感到来自景德镇窑生产的瓷器花色繁多,除青花系列外,还有釉里红产品系列、青花釉里红产品系列,产品品种丰富,更容易满足宫中的不同需求,而这一点,浙江龙泉青瓷则做不到。

正是朱元璋对景德镇的情感使得景德镇成为官方窑口,这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若没有官方的资金进入,景德镇恐怕很可能就落寞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