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个人在读到与高岭有关的诗词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个“高岭梦”,一个关于“青山浮白雪”的遐想,一个对于“玉带绕青山”的向往。
高岭历史悠久。地名志上记载:“宋宣和元年(公元119年),有冯氏由安徽休宁县迁此高山岭上建村,因此取名为高岭。元代,又有胡氏等姓在此村外建居,亦称高岭,后按方位分为内村与外村。历史上因盛产瓷土曾名玉岭。高岭村就在高岭山上。”
高岭最大的幸运,应是在它的兴盛时期遇上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白居易仙口一吐,那句“前月浮梁买茶去”成了浮梁千百年来最具意境的宣传标语,与此同时,人们也记住了那首《琵琶行》中的千古绝唱: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曾几何时,这首诗就是我们心中江南浮梁的模样,那山乡翠色,茶香氤氲,集市繁华,人头攒动的画面恍惚呈现在人们眼前。每逢春季,新茶上市时,也有不少人想着一定要到浮梁寻寻觅觅,去揭开“前月浮梁买茶去”的面纱。
时间倏忽,如白驹过隙。公元1004年,因为制瓷工艺出色,宋真宗亲赐年号“景德”给这个南方小镇。霎时间,风云际会,长江边上,鄱阳湖畔,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船队客商为“她”引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景德镇的瓷器如江河滔滔,青花与粉彩的瑰丽,搭乘郑和的船队,在异国他乡久放光芒;龙缸与玲珑的典雅,跟随唐英的脚步,于皇家宫殿富丽堂皇。高岭因“高岭土”的横空出世,也开启了它的繁华之路。
各种美誉与称赞都随之而来。随着制瓷业鼎盛的到来,从此,来高岭觅胜,拜谒的骚人墨客,仁人志士,不乏其人,“高岭村里叩重门,握手相看泪满痕”的动人情景又会时常出现。在浮梁的山水里,瓷土添诗料,玉岭诗韵起。
唐德宗建中年间
,颜真卿以饶州刺史的身份多次来浮梁高岭,他的“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诗句,脍炙人口。
宋景佑三年,饶州太守范仲淹来浮梁视察,其《杂咏四首》开篇便是高岭:“岭上英英向日开,帝乡情态自徘徊。如何一施阳春雨,依旧无心归去来”。
范公的另一首《野色》:“非烟亦非雾,羃冪映楼台。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说的就是高岭山,读来口齿生香。
明代有《玉岭十景·玉岭银沙》:“岭自何年白?沙将万古银。昆冈虽产玉,不及此鲜新。”高岭山矿坑开采盛期,远无现今的植被,遴选瓷土时遗留下来的尾砂堆积,呈现出“漫山遍野雪白”的壮丽景象。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记载道:“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粱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中的高粱山,即是高岭。
清代诗人凌汝锦在《昌江杂咏》(选二首)中写道:“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舂得泥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东埠码头在高岭山下的东河畔。当年从高岭山上挖出来的瓷土,一筐筐挑到东埠码头。长长的码头上,挤满了数百只船,大量的瓷土就是从这里通过昌江河道,源源不断地运往45公里之外的景德镇。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一千多年过去了,高岭这座古山村的名气与底蕴也在一年又一年地叠加。
“高岭千重秀,林木十里深。”高岭山林木繁茂,珍稀物种荟萃,她赋予人类独特的大自然风韵。秀丽的山水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众多文人学士的到访,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白居易、黄庭坚、范仲淹、辛弃疾、徐霞客、朱熹、杨万里、汤显祖等都曾到过这里。据史料记载,古今咏诵高岭的诗词及趣闻轶事共有6000多首(篇),真是泱泱大观,令人啧啧称赞。
法国传教士昂特雷克莱和他的《饶州书简》,对于高岭声名传播来说,昂特雷克莱无疑是一位伯乐。
1705年,昂特雷克莱到浮梁传教,其间常常深入到高岭土的产地及窑场和坯房实地考察,从原料来源、配方、制作过程到鉴赏瓷器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研究。他在《中国陶瓷见闻录》中写道:“精瓷之所以坚密,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高岭可比作瓷器的神经。”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无数的制瓷工、官吏、文人墨客来过这里,或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或督陶治理、监督御用,或泼墨恣意、特立独行。昂特雷克莱在这里缱绻流年多年,于1712年写下了长达数万字的《饶州书简》,向全世界介绍制瓷原料高岭土。特别是他在1715年,把高岭土的标本寄往法国,更为国外研究高岭土提供了实物。从此高岭之名传播国外,举世闻名。
浮世繁华皆为空,洗尽铅华别样送。昔日曾经轰轰烈烈的采矿场——高岭山,只剩下一些供人凭吊的采掘遗迹。如今,虽然喧嚣浮华散去,但那个梦里的高岭依然在记忆深处。
是“高岭土”成就了高岭,是唐诗宋词浸润了高岭这朵冰雪“奇葩”,让它芬芳四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