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砖民居,闪耀着勤劳节俭的瓷都人的智慧,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孤例,独一无二。并由此形成独特的里弄文化,将陶瓷文化辉映得更加亮丽。
自古以来,景德镇被称为“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108弄,想来只是虚指。据市民政部门普查,景德镇巷弄远不止这么多,达353条,其中80%以窑砖砌筑。曲径通幽的巷弄,如蛛网,如经络,如血脉,烙印在瓷都火热的土地上。
据说窑砖巷弄有以下特点:
一是冬暖夏凉,与井水一样。窑砖经过无数次柴火烧炼、深藏着窑炉温度,厚可尺二、高达丈余的窑砖墙,冬可御风保温,夏能遮阴生风。坐在高大砖窑墙下纳凉,风儿穿巷而过,头顶漏下几片月光,心儿格外清净。
二是颜色各异,红褐相间。由于色釉浸润、松柴燃烧,淬炼成精,窑砖形成不同色彩,有琉璃的感觉。砌筑成墙,犹如一面彩画。是不是窑砖墙,一眼便可识别。
三是坚固如石,不易风化。也许是饱含了水、火、土的精魂,经过高温后脱胎换骨,窑砖历经上百年的风雨,依然不会风化。与同期的红机砖相比,机砖成粉脱落,窑砖坚实如故。
四是刻印图文,独具特色。据考证,窑砖图案有葫芦、叶片、鸡心、卍字、双钱纹等10余种形状,文字有30余种,如某某记,某造、某字等。推测是窑砖生产商作的标识和记号,有些像现代的商标。
五是弧形转角,独特无二。窑砖巷弄转角处大多是圆弧形,不会有四四方方的棱角。主要是为了方便挑坯工、运瓷工、独轮车通行,不容易发生磕碰,减少对泥坯、瓷器的损伤。
红褐色深浅不一的窑砖,沉浸在不疾不徐的光阴里,点缀了斑驳的青苔,生长了萋萋的绿草,刻满岁月的韵味,书写古镇的历史。用它的厚实、坚韧和质朴丰富着陶瓷文化的深度。
走进巷弄,才能体会到百姓人生,才能触摸到古镇脉搏。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草一苔,都印有光阴的痕迹。街声市语,家长里短,人情冷暖,市井哀乐,都在老巷弄里生发,都被窑砖墙摄入眼帘,留作记忆。
在巷弄里,时光很慢很慢,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从前。徜徉、徘徊、彷徨、彳亍、踯躅这样的词儿,与老巷弄的气质极其吻合。莫名欢喜,兴致盎然,流连忘返,勾引无数中外游客一次次造访,探古寻幽。“未能抛得古镇去,一半勾留是老弄”。
景德镇老城区,由北而南,有多处老巷弄的集结地。御窑景巷、古街、御窑及原建国瓷厂周边、“三红一光”附近……也是中外游客寻求窑砖头老弄的最佳地。一巷连接一巷,目不暇接。
一个巷弄名,简单的两三个字,悬在巷口,却是有来由有源头的。寻究起来,无不与人文历史、陶瓷习俗、地域文化、世情掌故密切相关。
最多的应该是以姓氏命名的,彭家弄、詹家弄、方家弄、刘家弄、戴家弄、姚家弄、金家弄、苏家弄、侯家弄、大黄家弄、陈家街、汪家街、蔡家街、徐家街、程家巷等。也许当年某姓大户在此定居,逐渐演变成了今名。
有以吉祥字命名的,迎祥弄、迎瑞弄、祥集弄、福寿弄、太平巷、朝阳巷、青云巷、玉字巷、求知弄、广益弄……有以商行命名的,瓷器街、丝线街、草鞋弄、当铺弄、篾丝弄、石狮埠弄、油榨弄、铁匠弄、酱油弄、爆竹弄……有以宗教命名的,韦陀桥、千佛楼、观音岭、药王弄……
地名依旧,风景依稀,巷弄故事却不依不挠,流传在一代代老人的口头上。只要挖掘,就有亮点,就有看头。
不说为纪念贷百工命、以身蹈火的风火仙师童宾的龙缸弄,不说元宵抬龙头、舞龙灯,万人空巷,形如龙舟的龙船弄,不说两位窑老板运来整车鞭炮而燃放三天三夜的斗富弄,也不说都昌人经营洲店地摊、抗租胜利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黄家洲。且来说说风车弄,由此也算窥见一斑。
大宋景德年间,皇帝急需一张精致的陶瓷龙床,命令景德镇承办,瓷工们日夜加工烧制,几经努力终于烧成。此时已经迫近钦定期限。可龙床冷却十分困难,咋办?有瓷工提出聚集所有风车来为龙床降温,风车一齐上阵,效果果然上佳。龙床快速冷却后被顺利送入宫中,如期完成皇差。风车弄由此得名。
在巷弄里,总能与老会馆、老商行、老民居等历史建筑不期而遇,蓦然相对。有些甚至列入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要历史建筑,成为景德镇的地标。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祥集弄3号、11号民居为明代成化时建筑,位于御窑厂西面,以民居而列入国家文保单位,在全国来说也属少见。闻名的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就坐落于此。
红店民俗博物馆、颜料研究所、陶瓷民窑遗址博物馆隐藏在巷弄中,湖南会馆、广东会馆、徽州会馆、都昌会馆;阊阳书院、景仰书院、湖北书院也隐身于巷弄,不显山露水,不喧哗浮躁。在时光中悄无声息,静候寻访的知己。
景德镇陶瓷民窑遗址博物馆位于刘家弄内,其中刘家弄古作坊群和吊脚楼窑址为主要内容。刘家弄得以保存富有戏剧性,是在开发商拆迁的隆隆机器声中被叫停的。据考证,此处为景德镇唯一一处年代跨度最长、堆积物最丰厚的窑业堆积。后经耿宝昌先生实地考察,得到高度认可,以致刘家下弄被称作“活的民窑场所”,成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民窑遗址。
“寻常巷陌,人道大师曾住”。除了童年碎撒一地的欢乐笑声、暮色夕光中一声“恰饭罗”的吆喝、踽踽而行或独坐不语的老人背影,还有众多陶瓷大家或工艺美术师的居住地。
陶瓷美术家、瓷像画大师吴康的龙珠轩小洋楼位于龙珠阁附近的街边,如今“龙珠轩”三字依旧,但时光流转,人去楼空。著名陶瓷艺术家方云峰的故居“惜花轩”位于龙缸弄19号,亦是物是人非。墨彩描金老艺术家周湘甫居于太平巷的一处平房,一代宗师王大凡曾居住在迎祥弄的宅子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的“隆夫画室”原在御窑厂南侧,后迁至工人新村西路17号,号“还经楼”,由启功大师题写,据说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曾在此楼租住了10多年。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在岁月中,一些老巷弄逐渐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中。许多原居民也陆续从巷弄中搬离,只有一些老人不离不弃,坚守着那一方天地。
窑砖民居,里弄文化,独具景德镇建筑特色,有人美其名曰“镇派”。它们与老窑房、烟囱一样,是烙在瓷都大地上的时代遗存和精神骨骼,历经风雨,依然屹立,成为景德镇文化旅游的一道风景。
老窑址、老工厂、老街区里弄,构成了景德镇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和文化现象。当前的景德镇,正在全力以赴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包括老里弄在内的陶瓷文化遗产遗址,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见证了瓷都景德镇陶瓷发展、历经岁月洗礼的窑砖民居,正日益焕发出勃勃新生机。
陶瓷是中国文化的一张耀眼名片。景德镇被称为世界陶瓷圣地。假如您有机会来到瓷都参访,又或是久居镇上的人们在闲暇之余,想要近距离聆听那动人心弦的“陶瓷之声”,那就不妨走进这一条条幽静深远的里弄小巷吧。因为,在这里可以让您品味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与众不同,领略陶瓷给景德镇带来的喧嚣与繁盛,感受匠人制瓷的辛劳与执着,更可以体会到历代窑工为中国陶瓷走向世界所书写的辉煌与荣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