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柴烧传承下来的方法是在烧制时用匣罩住泥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古法柴烧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疵”。然而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极为成熟的条件下,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在盛行,现代柴烧技艺在传承古法柴烧技艺基础上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它的特点是使得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与一般漂亮釉水不同,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因此,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从而达到“有土而生,陶成雅器”的境界。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的方式自然结合而成的精美作品。其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很高的随机性,当作品呈现在眼前时总会让你有出乎意外的收获。它散发着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也许恰恰是这样的随机性,看到柴烧陶艺所具有的自然美,也是其在中华美学精神中的体现。
庄子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水篇》),又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篇》)由于受到庄子美学的影响,中国艺术以“朴素之美”为高境,反对虚伪矫饰。而柴烧正体现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之美与自然之美。在柴烧陶瓷艺术的创作中,可以看到许多创作者对于精神的追求,从制作到烧成,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创作者用自己生命赋予它的存在。
迹艺中式古法柴烧工艺,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改善茶汤口感,真正达到“一茶千杯千滋味”的效果。首先,在用料方面,使用高岭土作坯,马尾松化灰,不施加任何釉面,利用火焰带动马尾松的灰,形成环绕冲击、循环包围,使得杯底形成厚结晶挂灰。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马尾松的选材。选用10年以上的马尾松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油脂含量高,升温效果好,具有独特的香气,致使窑内氛围好。在持续的千度高温中,从炙热到冷却,凝结为自然的落灰进而形成自然釉面,使柴烧落灰结晶表现更好。这也是迹艺柴烧不上任何釉面,却能有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此外,这种马尾松烧致落灰形成的矿物质结晶能够改善茶汤口感,这也是迹艺古法柴烧工艺的独特之处。其次,在窑口方面,是自己建窑和修窑。自己建窑和修窑的好处在于能够清晰知道窑口的特性。在了解窑口特性的基础上,做到根据窑性去烧制,调整好发色。迹艺柴烧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的方式自然结合而成的精美作品,真正做到“有土而生,陶成雅器”。最后,在烧法方面,采用的是迹艺中式古法烧制七天七夜。迹艺中式古法柴烧工艺采取纯泥胎入窑,历经满窑5天、烧窑7天、冷却6天,约18天的窑期。迹艺古法七天七夜的烧制方法,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原因有三:一是泥坯不受损坏是十分困难的;二是高温的上升和吹落灰的控火技术是十分难把握的;三是极端的温度和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令人难以忍受。唯具匠人精神和对古法柴烧传承的热爱,才使迹艺中式古法柴烧工艺独具一格。
迹艺中式古法柴烧工艺,是结合国外同行的陶瓷烧制方法,利用当地松木为原料,以景德镇柴窑制式为载体,创新的自然落灰釉作品。自然落灰釉是柴烧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柴烧作品点缀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如果说器型可以重复和仿冒,自然落灰釉的效果绝对不可能模仿和抄袭。自然落灰釉的形成薪柴在窑内充分燃烧后,一些柴木落灰跟着火流进入窑室,随机附着在瓷器上,当温度达到800度以上时,落灰开始熔融,发生釉变。当温度达到1250度以上时,瓷土或者陶土里的金属元素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与落灰熔融的釉结合,发生第二次釉变,形成带有金属性质釉面效果。因此,自然落灰釉不只是木柴落灰形成的釉,还是陶土中金属矿物质化学反应后的综合性产物。
由于是随机形成的,自然落灰釉具有独特性。落灰的附着点无法人为控制,陶土中的金属含量虽然可以进行一定的操控,但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程度、位置,以及受火面也是无法控制的。因此,自然落灰釉的发生点、覆盖面、呈现效果等均具有偶然性、独特性,具有美观、环保、稳定三大优势。
迹艺中式古法柴烧新工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古法柴烧工艺,真正做到推成出新,革故鼎新;在促进古法柴烧工艺传承创新上,将一种创新的柴烧工艺进行推广,成为一种历史的担当;在陶瓷工艺传承创新上,让迹艺中式古法柴烧新工艺走向世界,成为目标和方向。
(作者单位:市迹艺陶瓷有限公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