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这四大名瓷是景德镇传统产品的代表?笔者认为:
四大名瓷以装饰而得名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釉下装饰。它是运用天然钴料在坯胎上进行彩绘,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l300℃高温中一次烧成,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有“人间瑰宝”之称;青花玲珑名为“嵌玻璃的瓷器”。是采用镂雕艺术的技法,与青花结合装饰在坯胎上,经高温焙烧后,斑斓透明的玲珑图案与青翠欲滴的青花纹样相映衬托,格外精巧细腻、清新明朗;粉彩是釉上装饰。它采用玻璃质的透明颜料和珐琅质的不透明颜料,填在黑线条画面上,经过800℃炉温烧烤后,像釉一样光泽莹亮,粉润柔和,富有立体感,素有“瓷国明珠”的称誉。
颜色釉为通体装饰。有高温和低温之分,高温颜色釉是在釉中掺入金属氧化物的着色剂,施在瓷器的坯胎或素胎上,再放入1250℃至1320℃的窑温中焙烧,烧成后呈现色彩缤纷,人们把它称为“人造宝石”。
四大名瓷产生渊远流长
青花瓷起始于唐宋,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已经成熟,这是世界制瓷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的喜爱,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玲珑瓷源于宋代,明代永乐年间,出现了最初的青花玲珑瓷。到清代乾隆时,青花玲珑瓷已特别盛行,并在器外底部款书“玩玉”两字;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吸收珐琅彩制作工艺的营养而产生的,到雍正时期业已成熟。乾隆时期的粉彩淡雅秀丽虽然不如雍正朝,但技法和内容逐渐成熟、丰富;颜色釉是在五代的青瓷、宋代的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烧制成功了蓝釉和铜红釉。明代的祭红具有浓厚滋润之感,翠青、霁蓝、黄釉等冠绝一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颜色釉进入了鼎盛时期。
四大名瓷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传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青花瓷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大量装饰各类陈设瓷。在礼品瓷、展览瓷和内外销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青花玲珑瓷不断创新,运用镂空和半刀泥工艺,把玲珑雕成各种花鸟、水浪、云花等形状。除了与青花结合外,还与釉上粉彩、新彩及色釉等结合在一起,加强了玲珑的装饰效果。粉彩瓷恢复发展了彩色雪景、金线粉彩、落地粉彩、没骨粉彩等技法。画面如人物、花鸟、山水和图案等,不但能体现出粉彩艺术精湛,而且含有吉祥、健康向上的寓意。颜色釉恢复传统品种69个,新创品种44个。其中钧红、郎窑红、窑变花釉、三阳开泰、玫瑰紫、宝石红等名贵颜色釉超过历史最好水平。改革开放后,四大名瓷均先后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银奖、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四大名瓷体现了景德镇瓷器四大特色
“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这十二个字是景德镇瓷器特色的高度概括。“白”是指瓷器的釉色,晶莹素润,酷似玉器;“薄”是指瓷器的胎质,细腻轻盈,体薄精致;“明”是指瓷器的亮度,洁净透明,光可照人;“磬”是指瓷器的声音,叩之清脆,响比金石。四大特色不仅是对景德镇瓷器的胎质、釉色和器型的高度赞扬,更是对其制作技艺的极度推崇。
还要说明的是:四大名瓷的范围既有日用瓷,又有陈设瓷,不局限于品种、造型。如薄胎瓷、雕塑瓷、瓷板、大缸、大瓶、大盘等,凡以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装饰的都在四大名瓷之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