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秒的静思后,何建华将蘸满青花料水的鸡头笔点在挂盘坯体的右下方,青花料犹如炸开的水花迅即呈弧形向盘面散开。没等停歇,何建华又将鸡头笔转到挂盘的中部和左下方,在盘面的底部形成高低不同的三团青花相连的图案。
放下鸡头笔,何建华拿起一枝细长的青花料画笔,在右下方的青花图上继续绘制。前后不到10分钟,挂盘上又新添了荷花茎干、花叶、花蕾、水草及作者的落款、印刻等,一幅题字《清香益远》的青花泼墨作品一气呵成。
这是记者近日在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的正诚堂内,现场目睹到“景漂”陶艺家何建华的创作场景。今年44岁的何建华是抚州临川人,号灵谷山人。他自小酷爱画中国画,由此结缘陶瓷绘画。1991年,只有16岁的何建华来到景德镇学艺,凭借着良好的绘画功底和勤奋好学,何建华很快就掌握了陶瓷绘画技艺。1996年,才二十出头的何建华在市农民新村附近租下民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国画,何建华日复一日地钻研青花绘画技艺,这既是迫于生计,也是为了发展,更是囿于他的另一个兴趣爱好,就是对青花古瓷情有独钟。在日积月累收藏研究青花古瓷中,他又将自己的作坊转移到樊家井陶瓷作坊村,将生产、创作的重心集中在高仿青花瓷上。
学无止境,艺海无涯。从生产和创作的实践中,何建华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眼界、学识、知识的贫乏和不足。2009年,在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何建华出人意料地猛然掉头,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现在的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深造。
四年的学习一晃而过,何建华在一边学习的同时,一边也在反思过去,更多地是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毕业后,他主动放弃了以前看似红红火火的生产产品路子,一头扎进陶瓷艺术创作中。
2016年,在机缘巧合中,何建华选择了新的发展平台。他在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租下了两座民房,一座用于自己的创作及作品展示,另一座打造成展示高档收藏品和佳作的窗口。在这两座民房改造而成的艺术创作阵地,记者看到了何建华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一件件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青花陶瓷艺术作品:展翅高飞、脉脉相视的青花工笔对鸟逼真灵动;奇松青石白鹤和谐相拥的中国画瓷板意蕴悠远;崇山峻岭中瀑布飞溅,群鸟纷飞的青花泼墨瓷板画大气磅礴……
何建华坦言,在青花陶瓷艺术创作中,他对青花泼墨创作比较偏爱。原因在于,青花泼墨画面的效果大开大合,浓淡相间,气势恢宏。创作者将瓷板视为宣纸,把青花料当成墨,虽然是不同的载体、不同的料性、不同的技法,但是,中国水墨画和青花泼墨所表现的审美效果和意境却是相似、一致的。
何建华在偏爱青花泼墨创作的同时,对青花工笔也是情有独钟,尤其是对民国时期的青花大王王步的作品风格更是钦佩不已。他认为,王步大师对青花创作创新的最大贡献不仅仅是体现在技法革新上,而是他的作品浓厚的人文思想精神。绘画的审美价值并不在于像与不像,而是作品的美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互动和认同。何建华说,能在作品中融入和体现出更多的人文思想精神,这是他陶瓷艺术创作最想表现、最想突破、最想提升之所在。
让何建华欣慰的是,历年来,他先后得到了王锡良、熊钢如、饶晓晴等大师前辈的真心指导。三年多来,他在进坑的创作创新实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的创作室先后被景德镇陶瓷大学授予研究生、本科生陶瓷实习基地,景德镇市民窑艺术研究院学术交流中心也落户于此。他的陶瓷青花泼墨瓷板画被北京顶级艺术机构收藏,个别作品作为高档艺术品成功拍卖。他觉得,这是对他创新创作的认同,也更加坚定了他扎根景德镇,创作更多更美青花陶瓷艺术作品的信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