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吃鱼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鱼产极为丰富。濒临鄱阳湖的都昌县北、西、南三面环水,就像一个半岛伸进鄱阳湖中,而鄱阳湖也将一个个湖汊伸进都昌大地,分割出许多更小的半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鄱阳湖上都昌县”将都昌与鄱阳湖的关系描述得既形象又准确。因为鄱阳湖的养育,都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2015年仲秋,我和几位教育界朋友来到都昌芗溪,此时正是鱼产收获季节。走到鄱阳湖边,一股鱼腥味就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片繁忙景象:许多渔船进出水港,许多渔民在腌鱼、晒鱼,湖边平坦的岸上,一排排竹帘里晒满了大鱼小鱼,湖中的网箱里养满了鱼,不少鱼鸥盘旋在这里,上下翻飞,想“分一瓢羹”。
来到村里,碰到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拎着两只大塑料桶从湖边走来,桶里装满了品种多样、大小不一的鲜鱼,其中巴掌大的鲫鱼有不少。到了她自己家院子里,只见她把鱼直接往地上一倒,很多鱼还在活蹦乱跳。她既不剖鱼也不洗干净,抓起大一点的鱼就噼里啪啦剁起来,不一会儿功夫就剁了一地。看着她这样胡乱地剁鱼,大小不一,脏兮兮的,我们都很纳闷。我就问她:大姐,你这鱼剁来干嘛的?她头也不抬说:给猪吃。我们惊的嘴巴都张大了,“这么好的鱼给猪吃?”她说:“是的,我们家的猪天天吃鱼”。这里的猪太幸福了!
牡丹吃荤
牡丹色泽艳丽,雍容华贵,玉笑珠香,为花中之王。“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在中国各地分布广泛,尤以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之牡丹最为有名,洛阳更被称为“牡丹之都”。
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是千年古村,村子很大,解放前就号称“一千烟”(有1000多户人家)。旧时村里有很多大户人家,余姓为多,出了不少名人和官宦。南宋淳熙年间,余氏家族有一个叫余童的,在河南信阳任守军,期间其部下史忠送给他一棵洛阳牡丹,余童非常喜欢,如获至宝,将牡丹种在居所院内。以后不管到哪里任职,余童都将牡丹移栽过去,精心呵护。1183年,余童致仕还乡,随即将牡丹带回乐平耆德,栽种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为了让牡丹茁壮成长,余童花了很多心思。他用清水砖将栽种牡丹的地方砌了一个精美的花池,以保护好牡丹。每年入冬后,他会买上一副猪大肠埋在牡丹树根下。春节期间,乐平人喜欢吃猪头肉,家里煮猪头时,他会将煮猪头的汤水凉好,浇在牡丹树下。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培育牡丹的“秘方”。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牡丹欣欣向荣。他的后人也一直延续这个做法。830多年过去了,这棵牡丹依然枝繁叶茂,每到春天,美丽的花儿一定会绽放在其枝头,千娇百媚,香气浓郁,吸引了方圆百里的百姓纷至沓来,赏花品花。
前不久我去浮梁高岭村旅游,在一户人家院子里,也看到一棵牡丹,更加枝繁叶茂。我与这家主人攀谈起来,主人介绍说,这棵牡丹已有数百年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十来天都盛花绽放,花朵数量成百上千,非常艳丽。我注意到,主人也用清水砖为牡丹砌了一个花台,因年代久远,砖台已经有点歪斜。我问主人这么多年来是怎样培育牡丹的,他说每年都要把一些猪肠子、狗肠子埋到牡丹树根底下。我又问他,那是不是还要给牡丹浇肉汤施肥呢?他回答说:是的!惊得我嘴巴都合不拢了。世界上还有这么巧的事?
骆驼跳舞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骆驼给人的印象是高大、憨厚甚至有点笨拙,吃苦耐劳。但有一次我的所见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
2007年12月31日,我们一帮朋友来到青海湖旅游。此时天寒地冻,游人稀少,青海湖已经封冻。我们一行人在往湖区走的时候,看到一排棚子,里面关有马、骆驼、牦牛等供游客骑游的大型动物。当我们经过时,一匹骆驼悄悄地尾随着我们。可能是门没关好,又无人看管,两个多月的旅游淡季让骆驼倍感寂寞,见有人来就趁机溜出来了。我们发觉一匹高大的骆驼跟着我们,很是高兴。走着走着,有人来劲了,上前去拍一下骆驼。然后你也拍他也拍,把骆驼拍得兴起,谁拍就跟谁走,你跑他就追。一位帅男拍他一下,他把那个帅男追得飞跑,另一位男士借机拍他一下,骆驼掉过头来就追。这时一位美女拍了他一下,骆驼又追着美女跑。哪知道青海湖边草地上高低不平,美女让骆驼追得又惊又怕,一不小心“啪”地摔了一跤。骆驼看到美女摔倒,高兴得不得了,四蹄腾空,欢快而又轻盈地跳起舞来,那种情形难以言表,完全颠覆了我们对骆驼的固有印象,笑得我们前仰后合。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男士去拍他,骆驼立即去追这位男士。这位男士年纪比较大,在被骆驼追跑的过程中,一不小心也摔趴到地上。只见骆驼走上前去,抬起右前腿,往那位男士的背上……,我们的笑声戛然而止,吓得都原地不动了,生怕骆驼踩了下去。出乎我们的意料,骆驼只是用他的右前腿在那位男士背上轻轻地拍了两下,走了!待骆驼走后,我们几个人一拥而上,把那位男士架了起来。只见他面如死灰,腿都迈不开了。虽然回来路上我们就此玩笑不停,但大家心里着实后怕。看来骆驼很通人性,旅游季经常与人交往互动,变得像孩子一样顽皮可爱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