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红光瓷厂的历史,我们采访到了杨国璋、郭楚寿、侯少魁等几位红光瓷厂的老领导。
杨国璋说:“讲起红光瓷厂,其前身就得从红星一厂、二厂说起。四社就是红星的前身,一社就是红光的前身。对于四社,市里就想把它搞得好些(1955年5月开始建新厂房并有配套设施),机械化搞得先进点,所以四社就比其它社发展得好一点。1958年,一社和四社合并成立红星瓷厂,转国营。到了1961年,又觉得人太多,又把红星瓷厂分成红星一厂和二厂。市里还是想把红星一厂作为重点,好的东西(厂房、设备等),包括好一点的铁壳热水瓶都给了红星一厂,红星二厂就破烂一些。分开的时候艾贵保在红星一厂当党委书记,冯期珍到红星二厂当厂长。当时,红星二厂是由国营转大集体的。在那个年代,国营企业与集体企业不但在福利待遇上有差别,而且在社会地位上也低矮一点,这就引出了红星二厂为什么由国营转大集体的事。”
“这是1962年的事,做昌江大桥花了84万元,这84万元是市委出面向二轻系统借的,这个昌江大桥刚好用了84万元。这一年,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中央来了文件要快速处理政府无偿征用了二轻系统钱的事,并且规定要在一个月之内还清。市委无钱还,就想采取变通的办法,即把四个全民所有制瓷厂变为集体所有制无偿拨给二轻系统。但这个事地方不能做主,必须要二轻部批准,所以就去北京。我记得是邓子恢主管这件事,开了会,我参加了这个会。会上就定了把红星二厂、雕塑瓷厂、后来的曙光瓷厂、艺术瓷厂一个彩绘车间(后陶瓷彩绘合作工厂)划分出来抵给二轻系统。还在‘瓷厂’前面全部加‘合作’二字,挂二轻的牌子,所以就有了后来的景德镇四大集体瓷厂。”
郭楚寿说:“1958年,一社和四社合并组建红星瓷厂,就搞机械压坯,我还到宇宙瓷厂去学习压坯技术,回来就改手工做坯为机械压坯。当时的陶瓷合作工厂有职工2000多人,听说是全国手工业系统最大的企业。为此,在1962年的时候,厂长冯期珍参加了北京举行的全国二轻系统工作会议。红光瓷厂生产罗汉汤碗全市有名的,1962年至1963年,当时我在机动一车间当车间主任,这个车间有7、8个生产班组,其中5个班组生产青花玲珑罗汉汤碗。当时已经开始使用玲珑打眼机。由于红光瓷厂罗汉汤碗做得好,有一次,陶瓷局开会,叫了我参加。会上决定,全市的罗汉汤碗一律以陶瓷合作工厂为标准。那时,成型生产还没有完全实现一条龙似的流水作业线,只有一车间有一条流水作业线,是专门供上级领导参观的,我记得陆定一到景德镇来就到我们车间参观了这条作业线。”
侯少魁说:“我是1977年5月份到红光瓷厂去的。去的时候是亏本,人心涣散,设备陈旧老化,厂房不够用。另外,因为我们是大集体,不能像国营企业那样到银行去贷款,也没有技改资金,还有一些国家优惠政策也不能享受,办什么事都是依靠自己。我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红光瓷厂要600千瓦才能满足正常运转,但市里经常停电,而发电机的能力只有200千瓦,只能供成型车间使用,但上面要求各个厂都要完成产量指标。没有办法,党委作出决定,成型车间24小时运转,三班倒,人停车不停。第二个办法就是原料车间打深夜班(下半夜)。另外一个问题是,当时的生产能力严重不平衡,即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成型能力强,原料精制和烧炼能力不足。那时,我们还没有隧道窑,全部是圆窑包,虽然有10多座圆窑,由于每座每次窑的烧成周期要三天半,所以还是跟不上成型。我就叫窑里改为两天半一次窑。工人们真好,那个匣钵还有火星,就是那样开窑。我们的做法感动了陶瓷公司的领导,当时张宜春(陶瓷公司党委书记)就带了公司近50名干部来红光瓷厂帮助开窑。”
“我来红光瓷厂后,还抓了一件大事,就是在产品上进行了‘四上’,就是上品种、上玲珑、上大件、上配套。开始没有餐具,我来了以后就开始生产大件,上青花玲珑餐具,品种由17个发展到103个。1978年就开始赚大钱,以后每年都可以赚几百万,赚到的钱,一大半上交,一小半留下自己用,搞技术改造,建职工宿舍,提高职工福利,红光瓷厂也开始在市里有名气。我们大量把职工子女及其家属招工进厂,职工们没有后顾之忧,眉笑颜开。从1978年开始,红光瓷厂年年有新厂房,新宿舍,职工的福利一年比一年好,奖金一年比一年多。”
“1984年我们建了红光瓷厂第一栋办公大楼,总共4层(原来一直在靠近中华南路,现红光大门南向的旧式房子里办公)。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大概是1981年,有一个客商叫布朗路易斯的到我们厂来买瓷器,要签合同,当时在旧房子那里办公,楼板高低不平,他差一点摔了一跤,办公楼里也没有厕所,他解手还要派人带他去对面车鸡弄的民用茅厕(旱厕)里方便。他半开玩笑对我说,你们这么个大厂,舍不得建好办公楼,不利于做生意。我当时对他说,三年以后你再来的话,一定有新办公楼。1985年,他又来了,这回是到新办公大楼,他说我们说话真算数。1978年建了红光瓷厂有史以来的第一栋职工宿舍,1985年一口气在河西枫树山买了三块地基,陆续建了宿舍,前后共建了17栋宿舍。在市区的瓷厂里,购买公共汽车接送职工上下班也是红光瓷厂搞得最早,这是因为红光瓷厂厂房受限,成型机动车间基本都开夜班,女工上下班不方便,所以才购买交通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