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行走古镇脚底的温暖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生活在古镇,每日行走,你不时会感觉到脚下石板或窑砖铺就的温暖,那是不小心重叠着历史上某个名人的脚印,或者踩到某个先贤拖过时光的长衫或裾裙。我知道,我是走在一个古老的故事里,走在唐诗宋词的韵律中。古镇,在它闻名于世的瓷器和香过岁月的浮梁茶的身后,是悠远厚重的文化,像一朵朵暗香幽然的花,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古镇,有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幽弄深巷。我以为,是先贤们烙在这块土地上长长的背影。于是,喜欢上了在小巷里散步,能听见自己的足音和心跳,不为遇上徐志摩笔下的丁香,只为寻找宋应星的足迹,我走在他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里,走在关于古镇的那一段字里行间。这本巨著有专述陶瓷烧造的《陶埏》,为该著的第七卷;这是作者宋应星于明崇桢七年(公元1634年)期间,到景德镇穿小巷、进坯房、观柴窑,仔细考察后写下的。这部科学巨著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经典文献。

古镇,四面环山,东有马鞍山,南有禅师山,西有旸府山,北有石埭山。我常常登高,为享受那“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的感觉。今日,马鞍山是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而唐时却是禽鸣兽叫,森林茂密。秋日,当我登上不高的马鞍山,抬头仰望”云门教院”四个大字,是书圣颜真卿当年到此一游时挥毫而就,并与诗友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庭轩”。而今,小院木门斑驳虚掩,我停住欲跨门坎的脚步,寻思良久,不忍惊扰院内颜鲁公,似乎仍在与众友高诵《五言月夜啜茶联句》,那声音穿透时空,至今还在古镇上空回荡。

假日,自己常常窝在茶室,一本书读到无字,一杯浮梁茶品到无味,享受独处的宁静。“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也是今日浮梁茶的绝好广告。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初夏,年方二十八的白居易,前来看望住在浮梁的大哥白幼文。浮梁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于是,白居易住了下来,每日临窗读书,茶肆品茶,与茶客聊天,爱上了浮梁茶,爱上了浮梁茶市,度过了一个茶色浸泡的夏季。翌年春月,他在长安以第四名中进士第。十六年后的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白居易送友人到浔阳湓浦时,遇商人妇夜弹琵琶,遂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将浮梁茶写进了长诗中。此时,白居易不仅是一个地方官员,更是一名声名显赫的大诗人,诗咏浮梁茶也自然成了流传千年的广告词。我以为,今天,许多人喝浮梁茶,除了品味高山之巅的云雾,还能从茶中品出白居易笔下的诗味。

很幸运,

陋室附近就是古镇的景观之一“莲花塘”,迈步可及。但很少有人知道20华里外的旧城,原有“莲荷塘”,同为风景区,更不知“莲荷塘”系范文正公所修。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任职饶州的范仲淹到浮梁巡察,听过当地官绅关于此地常年遭旱涝的报告,实地考察后,决定利用水源,整理水渠,将洼地变成水光粼粼的“莲荷塘”,既解除了旱涝之忧,又成就当地一大风景,可惜清末后逐渐淤塞为一片良田。今日,我看见金秋的稻谷,仍在低头思念范文正公,遥想当年,“后乐亭”里是否还挂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匾额,秋风萧萧,一派“又见江南黄叶村”的思绪。

一日,我与几位知青老友同行,到浮梁寻找失落的青春。四十多年前,我们上山下乡、垦荒种地的地方,已成为美丽的三贤湖,波光粼粼,正讲述着先贤还有我们的故事。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出生于浮梁的佛印,在外多年,应邀回浮梁宝积寺小住,恰在此时,苏轼等来到浮梁,看望好友程筠之后,偕黄庭坚到宝积寺与老友佛印相晤。几人雅兴大发,或泛舟莲荷塘,或月夜泛游昌江,或品茶诵诗,尽享山水幽雅之乐,给古镇留下了千古佳话。浮梁人为了纪念三位先贤,开辟了千亩湖面的“三贤湖”,楼台亭阁,小桥弯弯,三位先贤的身影站在“三贤湖”旁,又在酝酿着新的诗篇。

今年月圆之夜,我沿昌江而上,到旸府寺前赏月,此时,不想早已游人如织。大概都是为了体会岳飞当年夜登旸府山绝顶,与禅师朗日同赏月色的情景。《浮梁县志》记载,“绍兴三年秋八月,岳飞自江州入朝,浮鄱江水,泊景德镇,驻于肇阳石壁之下,登旸府山绝顶,为山僧朗日留三宿,题有联,今尚存……”浩月之下,我仰望岳元帅近九百多年前为古寺留下的字迹,“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的楹联和“旸府古寺”的横额,历经沧桑,至今仍散发着将军的豪气和宋墨的清香,染红了寺前满山红叶。

也许是长期从事法律的原因,我曾在浮梁旧城苦苦寻找王荆公笔下的“听讼轩”,想看看这位积极推行新法的先者足迹。宋时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间,王安石造访浮梁,看望好友,写下题为“王浮梁太丞之听讼轩,有水禽三巢于竹林之上,恬然自得,邑人作诗以美之……”据《浮梁县志》记载,在浮梁县城内曾有个“听讼轩”,轩在何处,现众说不一,但王安石写下的“水边舟动多惊散,何事林间近绝疑……”给今人留下了美好幽雅之地的想象与找寻的理由。“魏峨雁塔倚虚空,铃铎声传十里风……”年青时,曾登上浮梁宋代红塔,虽没找到大明皇帝的脚印,但感受了“步履登临遥望处,江山如画胜无穷”的诗意,而今天出于保护,登塔已成奢望。朱元璋当年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失利藏身于塔中,躲过了一劫,巍巍红塔成了朱元璋的福地;当上大明开国皇帝后,朱元璋逐下旨大兴修缮,使之成为今日古镇一大胜景。

哦,“才子尽是多情种,写得文章念故人。”古镇留有太多的名士故事、先贤脚印……我常想,翻开昨日的书笺,等待迟来的重逢,你每一天都可以生活得精神灿烂。

文化,是历史长长的背影。如果,古镇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一串串脚印是扉页上鲜红的印章,永不褪色;有人说,走过昨天的人类,总是在自己的先辈留下的充满美感的人文景观中,感受到一种只有人类才有的温馨和激情。这个世界上,昔日的雪泥鸿爪总是弥足珍贵的。是呵,可惜迟到的是我们,如今可以带我们走近先贤的,只有古镇那长满青苔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时空无情,后人、今天只有把对先贤、对昨天的敬意,都化作对古镇的呵护。

今天,我们该做些什么?昨天,不正是排着长队缓缓离去的今天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