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诗韵春风印象珠山——2016·谷雨诗会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编者语

“又是谷雨三月天,嫣红柳绿各争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古镇珠山诗歌创作,弘扬谷雨诗风,由中共珠山区委宣传部、珠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珠山区作家协会、珠山诗词协会承办的“‘诗韵春风

印象珠山’2016·谷雨诗会”征稿活动己圆满落下帷幕。征稿共收集来自全国各地诗人及诗歌爱好者的参选原创作品120余篇。来稿紧紧围绕扎根人民和“诗韵春风

印象珠山”主题,歌颂春天的美好,赞美珠山建设的新风貌,反映古镇珠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本报文苑副刊特设“谷雨诗歌专版”,

分两期选登这次征稿活动中的16首优秀作品及作者的创作手记,以飨广大读者。

珠山,

我厚实的乡土

江治

旋转陶罐,看你始于汉世的回纹

吴语楚风,开一扇古镇的花窗

茉莉花裁种在门前的匣钵里

故乡的白泥啊,是你粘住了我

粘住我走不出陶阳十三里

一副副挑坯担,走街串巷

“打破坯喝茶”的故事

只发生在我的江南故里

一曲“望窑烟”

的镇巴佬小调

从漏着灯火的推板屋泄出

端得起一碗“知四肉”

放不下一段对陶瓷先人的敬意

替代窑囱林立的是高楼的栉次鳞比

蓝天白云是家乡人的大智慧

“一带一路”,拉近了

与世界对话的距离

今天,我们写于珠山

是重塑世界瓷都重彩浓笔

又一次驱动,又一个千年

怀旧与创新,回归与升级

十里陶歌处,又见十里春堤

【创作手记】

呱呱坠落在古镇的老弄堂里,最先学会的镇巴佬腔是叫母亲为“姆妈”。喝着昌江水,摸着泥巴长大,风筝曾伴随着红领巾一起在珠山顶上飘呀飘。顽皮捣蛋中也学会了“一窑咯货”、“一匝模子倒出来的”这样的比喻,并记录下来,于是有了我的小说、我的散文、我的诗篇。不管是花是草,我的根永远扎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梦想也在这里,目前正在完成一部名为《记忆·景德镇》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剧本,感恩千年古镇给了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乳汁。

在珠山,

倾听谷雨的歌唱

应清华

四月,在油菜花嵌满的春天里

阳光穿透心房

微风轻拂笑容

我走进江南珠山古镇

坐在季节的轮回里

开始听珠山的谷雨

在轻轻歌唱

是古窑的神火通明,千年不息

还是昌江的春水,流过繁华和沉寂

她明媚、秀雅,染刻了传奇

婉约的容颜

释放着豪放的烈焰

勤劳的人们

雕琢出她旖旎多姿的风情

因此有了千年不褪的这般风采

一个个驳岸,一条条水巷

一座座拱桥,一级级石阶

一声声松涛,一个个传说

古径百转,蜿蜒不绝

俯下身

是含情的一草一木

仰起头

是任人游历的万水千山

千年古镇

就这样深深扎在这碧玉一般澄澈的江南

经历千年历史的洗涤

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我把脚步交给珠山街道

我把思想交给谷雨滋润的小草

我听到

时光的琴弦,弹唱着今日胎记的旋律

我看见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昔日落款的波涛

流浪了一个冬季的古镇珠山啊

渐次,走向一场

盛世浩荡的春暖花开

【创作手记】

江南四月,草长莺飞,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的春天,因了谷雨诗会,让所有的文人墨客空前繁忙。

在这座千年古镇里,我仰望过珠山的草木年华,观望过昌江的波涛翻滚,读过元曲里的平仄婉丽,以及明清笔记中的幽趣逸兴,珠山的一石一木,一尘一土,都聆听过太多的佛法妙音,都充满了灵性,我不敢以盛烈的姿态贸然闯入,只怕唐突惊扰了岁月的写诗人。

如今,我终于告别了漫长的青春期,可是,有一天,当我穿过这座城,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心底深深的雪,依然悄悄飘落。我悄悄在四月,执一盏清茶,与珠山的谷雨相会,将一段留白,温柔地留给世界。

品味珠山

□黄辉

一盏茶香

缱绻古镇前朝的飘逸

一帘春雨

泛起传世青花的涟漪

一抔春泥

镌刻着珠山千年的史记

入窑一色

古镇窑火红哟

幻化出窑变万彩的绚丽

龙珠阁下

那几世的瓷片

奠定了珠山厚重的根基

你的暗香盈袖

你的轻如蝉翼

你的冰肌玉骨

你的温润如玉

拂去岁月的尘埃

瓷魂萦绕在隶书的瓶底

江南的烟雨

在深巷中袅袅散去

时光的青苔

珍藏着瓷国流年的记忆

月圆会的相聚

演绎成瓷上中国的传奇

【创作手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具有“五龙夺珠”之状的珠山,千年窑火不息,将一个江南小镇推向世界。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镇巴佬,对珠山情有独钟。于是,在一个“雨生百谷”的无眠之夜,我写下了《品味珠山》的诗行。

去景德镇看瓷

邱建新

去景德镇看瓷

是一场瓷上穿越千年的旅行

古窑

御窑

三宝

是缠在景德镇身上的缠枝莲

散发着古老东方文化的清香

一双粗糙的手

似被引力波牵引

拉坯老人瞬间

化腐泥为神奇

一袭青花女子

巧裁蓝天白云

把土气的昌南

装扮成景德镇

画上瓷都的符号

我要驻足这个城市

以青花的名义

融化入瓷

感受窑变的涅槃

绽放生命的美丽

惊艳世界的目光

去景德镇看瓷

传奇的旅程

没有终点

面朝窑火

装满行囊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

一并打包

把景德镇扛回家

【创作手记】

渐行渐远的文学梦啊!数月前亦被一个遥远的电话惊醒,三十多年未见的老战友,说要来景德镇看我,我开玩笑说:“才想到来看我?是来景德镇看瓷器吧!”手机那端声音铿锵有力:“拜见老文书,朝圣景德镇。”去景德镇看瓷,多少人的旅行梦,三十年来,我陪过多少外地朋友看瓷、买瓷,游古窑、三宝,逛国贸、樊家井……

印象最深的仍是1988年初。那年,我在瓷器友谊商店上班,文友石兄领来《青年文学》编辑瘦马,给我一封《中国青年报》编辑的书信,顺便陪他在商店走马观花一遍。第二天一早,瘦马又来了,我连忙放下手头的事,陪他在二楼展厅看瓷,他驻足了一个多小时,很少言语,目光专注,目光定格在瓷器友谊商店镇店之宝:瓷水牛,传说中曾山东的作品哦!多少年过去,我才知道此人乃鼎鼎大名的马未都先生。有了这些感受,在我的笔下便有了《去景德镇看瓷》。

魂(朗诵诗)

(男)你是绕南山谷里日夜轰响的水碓,

搏动着江南雄镇不甘平庸的心声;

(女)你是三闾古街那一道道独轮车碾过的辙痕,

年复一年铭刻着我父老乡亲步履蹒跚的跫音。

(男)你是昌江两岸彻夜通明的太平窑火,

多少年淬炼着我城凤凰涅槃的图腾;

(女)

你是珠山陶署那盏长明不灭的孤灯,

千百回抚慰那个寒夜里求索的身影;

(男)你是画红女子那纤巧的指尖,

寥寥几笔便点染出春风十里的神韵;

(女)你是好汉童宾那义无反顾的一跃,

将一腔热血挥洒成窑开万彩的悲欣。

(合)

啊,瓷魂——

你是血与汗凝成的智慧的结晶。

(男)你是陶瓷之路中那盏飘忽的航灯

至今还闪耀在地中海边的荒汀;

(女)你是千年丝路上那串清脆的驼铃

一路高歌着器走天下的豪情。

(男)你是加里曼丹新娘心爱的嫁妆,

多少人夜夜为你以美梦洗心;

(女)你是伊斯兰瓷塔上神圣的标识,

虔诚的献礼远胜于宝贵的生命。

(男)你是凡尔赛瓷宫里的绝世遗珍,

离合的神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

(女)你是日耳曼神庙里蔓生的“青花”,

一朵朵都绽放着通往天国的憧憬……

(合)啊,瓷魂——

你灵光独耀,从容而淡定……

(男)青山在,人未老,——

瓷魂,在骀荡的春风里日渐丰盈。

(女)国运昌,瓷运兴——

瓷魂,在岁月的年轮中更加坚韧。

(男)看,从冠盖云集的三宝瓷谷到人声鼎沸的建国创意园,

多少梦想的芽儿在悄然滋生……

(女)听,从百鸟闹春的明青园到千帆竞发的陶溪川,

到处都流淌着破茧化蝶的曼妙诗韵。

(男)世界瓷都,文化名城,

千年古镇又奏响了重铸瓷魂的强音——

(合)与世界对话,为天地立心,

“一带一路”的劲帆已开始启程……

【创作手记】

山有山魂,海有海魂。由火与土孕育而成的瓷器,也一定有其与众不同的魂魄。景德镇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离不开瓷魂的支撑。瓷魂是什么?这是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求索千年的不老壮心,还是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是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还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者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的普世价值?今天,拙笔以幼稚的诗行做出回答,旨在抛砖引玉,引发一座城市的思考。

沁园春·珠山瓷韵

□何招英

自古珠山,紫气萦霄,瓷韵飘香。

羡条条古巷,深居名匠;家家健笔,神绘陶阳。

朱阁古街,民窑御厂,窑火传薪代代昌。

思往矣,有四大名瓷,越海飘洋。

于今廉政登堂,喜改革和谐焕彩光。

看官窑御器,追思硕果;长廊翰墨,解读沧桑。

瓷乐磬云,瓷灯炫彩,总有奇珍胜汉唐。

春风荡,更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创作手记】

诗词创作,首先要立好意,我选择了反映珠山自然风光、人文历史这条体式,确定了《珠山瓷韵》这个题目。为了便于朗诵,我采用《沁园春》这个词牌,因为这是个长调词,共114个字,词中有几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接下来扣紧主题去抒发、铺叙情实。首句“自古珠山,紫气萦霄,瓷韵飘香”是整首词开场,下面又围绕此句去用事实说话,珠山从古到今,瓷韵如何飘香的。最后以再创辉煌为全词结束句,坚守“珠山”瓷韵飘香的信念,与首句前后呼应。

忆江南·珠山晨韵

□李建强

瓷都美,

最美是珠山。

日出江头金浪涌,

风吹柳岸曙烟环。

轻棹没云间。

【创作手记】

自小生长在瓷都景德镇,生活、工作在珠山,50多年来,感受了珠山辖区的每一次变化,追寻着千年制瓷的文脉,品味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

因孩子上学的缘故,每天都早起,不久前送孩子上学回来,时间还早,就到沿河溜达。时值孟春,绿意充盈,母亲河波光粼粼,清澈的河水在清晨的阳光映照下,妩媚而多情,恍如置身于美丽的画图中,不禁使人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景色里,更加增添了热爱家乡的情怀。于是,伴随着心中涌动的诗潮,“创作”了这首词。

走进春天

张玉春

春天,我等你已经很久了,

我站在漫长的尽头等你。

眼中流露着期冀的目光,

等待你给我带来一片柳绿花红的芳香。

你迈着轻盈的步伐深情地向我走来,

与我相遇在这烂漫多情的四月天。

我满心地期盼:

期待我的人生从此满径花香。

枕着春夜朦胧的月光,

我轻轻的在睡梦中歌唱。

带着一份久远的痴情与眷恋,

我悄悄的走进了明媚的春光。

走进春天,

轻歌一曲姹紫嫣红。

让芳菲的春草熏染我贫瘠的诗句,

让绵绵的春雨滋润我干涸的诗行。

携一缕清风的洒脱,

采一片流云的飘逸,

不去把那悠悠的往事回想,

不去触摸心灵深处的旧伤。

守着一份从容淡雅的生活,

让诗心在春的草坪上徜徉。

走过坎坷挫折,

看尽人世间沧桑,

我依然是那个明媚的女子,

我心中仍有花开的醇香。

走进春天,

我擦去满是灰尘的笔,

蘸一池春水,

书写最深情最优美的诗章……

在古诗里聆听劳动

□张成林

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是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勤劳的民族在抒发情感的时候,用歌唱表达劳动中的喜怒哀乐是再合适不过了。劳动也是歌曲的源泉,最早的歌曲是与劳动生活相结合的,内容也是以劳动生活为主,传说神农时人们所歌唱的“扶犁之歌”,即是人们在田间耕作时唱出的旋律。

淮南子道应训所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举重劝力之歌”正是原始工人们的劳动歌。这样的劳动歌,实际是一种生产斗争的手段,是生产技术的一部分。它可以整齐集体的动作,组织劳动的过程,一面可以减轻劳动的疲劳,同时又可使劳动秩序化而增加劳动的效果。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是保存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一首原始劳动歌谣,题目叫《弹歌》。这首歌谣仅8个字,是中国古代现存的最短的诗歌。这首歌谣反映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描写了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并发射弹丸捕猎禽兽的全过程。语言淳朴、自然,概括力极强,以非常简短的诗句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先民狩猎图。诗句中流露着原始人对自己学会制造狩猎工具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了狩猎劳动的紧张、活泼和愉快,以及原始人要求获得更多猎物的渴望。

在古代的辞赋歌曲当中,劳动的旋律一直没有停歇过。你可以从《诗经》的《七月》、《伐檀》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你可以从那些劳动号子中感受到劳动者的浑厚力量,而各式各样的劳动场面,人们更是会在不同的民歌中找到。诗经·周南·芣苡有诗曰:“采采芣苡,薄言采之……”这首《芣苡》是《诗经》里很有名的一首诗歌。本诗是妇女集体劳动生活的赞歌,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准确地传达出那欢快的劳动节奏。

四季更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一年中,随着地球公转的位置不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会有规律地变化着,地球各地接受光照的多少也随着变化,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更替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二十四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体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

在古诗里聆听劳动,聆听劳动的赞歌。感受着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感受着劳动者积极创造物质财富的乐观精神,感受劳动的魅力与光荣,那是一种无比幸福。劳动着,创造着,丰富着,精彩着,劳动点缀了生命的天空,也点亮了人生的路遥,更富足了心灵的殿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