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瓷都对话世界的又一新名片——景德镇高新区航空立区加快转型升级巡礼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特约通讯员

姚金明

创新驱动

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核心提示

过去的五年,景德镇高新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以加快发展为使命,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创优环境为突破,积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稳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航空、汽车零配件和机械家电产业快速集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7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2.6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7.92%,比2010年末136.48亿元增长121.78%,年均增长17.27%;完成工业增加值64.6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3.85%,比2010年末31.66亿元增长104.17%,年均增长15.34%;完成利税总额27.2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8.63%,比2010年末11.75亿元增长132.08%,年均增长18.34%;实现外贸出口1.447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8.67%,比2010年末1.047亿美元增长38.2%,年均增长6.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9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13%,比2010年末77.3亿元增长37.12%,年均增长6.52%,累计投入达430.07亿元。

招商引资快速推进。2015年,园区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80.05亿元,比2010年末33.38亿元增139.81%,年均增长19.12%;吸引外商投资项目进资4084.6万美元,比2010年末2060万美元增长98.29%,年均增长14.7%。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5.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1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从2011年的7.11亿元和5.4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7亿元和7.5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8.06%和8.4%。同期,该区还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6.27亿元。实现可用财力45.9亿元。支出方面,“十二五”期间,该区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9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8.17亿元。在园区征地补偿、土地报批、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兑现优惠政策以及回购资产等发展性事务上,“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以上,较好地支持了园区经济发展。

融资方式快速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区完成融资13.8亿元,其中新增融资达11.6亿元,尤其是“十二五”的后两年,园区打破融资瓶颈,与市国资经营管理公司合作,大力打造合盛光电投资公司这一投融资平台,一改此前长期无新增融资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局面,两年实现融资10.5亿元,其中新增融资9.5亿元,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市政府所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任务,为园区以航空产业园为核心的新一轮开发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航空产业快速聚集。“十二五”期间,高新区确立了“航空立区”指导思想,整合当地资源,把握产业优势,抓住机遇培育推进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航空产业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该区一是以实施国家战略为契机,开展项目申报。相继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直升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和全省首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并获批专项支持资金1.6亿元。二是以引进世界知名制造商为驱动,开展国际合作。围绕国际航空中心的建设目标,高新区致力通过合资、并购、技术合作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由昌兴航空公司与意大利合资建设KA-2HT型双座双发轻型直升机项目,北通航江直公司引进比利时的Dynali

H2/H2S、H3轻型直升机项目。三是以厂所优势为核心,构筑产业平台。厂所融合是景德镇发展航空产业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该区积极主动,采取联系、联合、合作推进方式,加强与昌飞、602所的合作对接,实现共同发展。正在推进的项目包括投资10亿元建设昌飞航空零部件产业园和602所无人机研究院。四是以项目开工建设为根本,加快基地发展。昌河航设、联晟电子、华通航空等企业均实现投产,北通航江直公司轻型直升机生产基地项目、昌兴直升机制造项目、航星光电、势信成电子、昌南慧谷一期等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全区20余家航空企业相继落户,总投资超过70亿元。

创新能力快速提高。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园区企业专利授权量412个,其中发明专利35个,实用新型309个,外观设计68个。完成技术交易额超过8000万元。园区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项目2个,省级项目20个,市级项目43个。设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个、三等奖8个,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7个,技术发明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二是园区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制定出台了《景德镇高新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服务平台方面:相继与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上海市科委、上海技术交易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景德镇合盛科技企业省级孵化器,组建“上海-景德镇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景德镇高新区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合作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方面:与中信建投资本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20亿元规模的景德镇市直升机产业创投基金,重点投资领域包括航空航天领域、高端装备领域、信息科技与文体领域、大健康领域、环保领域。同时继续开展“财园信贷通”业务,截至目前,合计放款1.875亿元。创新载体建设方面:景德镇高新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除南昌高新区外的首个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景德镇合盛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获批为国家级孵化器,并被认定为企业技术创新载体。景德镇直升机产业被批准成为江西省唯一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景德镇直升机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批复为江西省首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景德镇直升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发展地位快速提升。2010年11月29日,景德镇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景德镇唯一国家级工业园区,为高新区在“十二五”时期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在全市的经济总量占比从2010年的20.11%上升到2015年的30%,在县区排位中仅低于乐平市,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每年对全国(145+1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景德镇高新区综合排名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实现近年来连续前移,三年前进六位。同时,景德镇直升机产业被批准成为江西省唯一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景德镇直升机产业集群被国家科技部批复为江西省首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航空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转型升级

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特色航空小镇

核心提示

近几年来,景德镇高新区紧紧围绕“百亿投资、千亿产业”目标,全力打造“整机带动、配套协作、要素聚集、环境优化”的航空产业高地,目前已有昌飞、北通航江直公司、江西德利三家整机制造企业和13家航空企业落户园区,并成功获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应急中心“景德镇国际航空产业创新中心”、“直升机旋翼系统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和“国家航空应急救援基地”等项目。

航空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7月,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下发了《关于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决定》,还有国家低空开放、军民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使中国航空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带来了万亿市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位推动下,景德镇高新区紧紧围绕“百亿投资、千亿产业”目标,全力打造“整机带动、配套协作、要素聚集、环境优化”的航空产业高地。目前已有昌飞、北通航江直公司、江西德利三家整机制造企业和13家航空企业落户园区。

为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战略部署,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业的历史性机遇,景德镇高新区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抢抓国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全力以赴打造好吕蒙航空小镇。

◇发展目标◇

航空小镇的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航空小镇”。发展目标“百亿投资、千亿产业”,即实现投资超过100亿元,打造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

◇工作思路◇

按照“昌飞、602所品牌、政府平台、市场机制”工作原则和“世界格局的企业布局、国际范围的产业竞争”要求,突出航空主题,集中发展航空整机研发制造、航空零部件配套制造、航空文化旅游和综合服务产业,使之成为总装与配套为一体、制造与运营相融合、航空产业集群连片、产城融合发展的航空产业高地,将景德镇航空产业打造成为千年瓷都与世界对话的又一重要载体和城市名片。

◇规划范围◇

航空小镇坐落在景德镇昌江区吕蒙,沿昌江东西两岸布局四大产业功能分

区,总用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航空研发制造集成区、航空零部件配套区、航空文化旅游区和综合服务区。

一、航空研发制造集成区(3.18平方公里)

年产300架直升机、无人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昌飞、江直公司、江西德利等四个整机项目。

二、航空零部件配套区(2.29平方公里)

发展航空电子、精密机械和航空新材料等航空零部件配套制造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31个零部件配套项目。

三、航空文化旅游区(2.73平方公里)

以航空主题文化和航空运营为特色元素,建设航空产业与自然生态相结合,产业更强、环境更美、文化更特、生态更优的航空特色文化和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航空旅游基地、航空服务保障中心等11类项目。

四、综合服务区(1.31平方公里)

建设生产和生活等服务功能完备、宜居宜业的航空综合配套服务区。规划建设航空主题城市广场、配套公共设施等七类项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